告别啰嗦说教,只需要记住一句话:设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

兰妈谈育儿 5天前 阅读数 101 #育儿

文/兰妈谈育儿

养孩子最让人犯愁的事情,莫过于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却无动于衷,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反而让孩子情绪直接崩溃了,直到我们无力管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孩子管好

事实上,当唠叨的说教式管教方法,让孩子反感那一刻开始,就说明这个方法就是错误的,也是导致情绪和问题不断的根本原因

认识一个初中之前学习一直排名靠前的男孩,当时在班上也算是风云人物了,每次考试都被老师当成典例拿出来激励学生们

可到了初中后,成绩直线下滑了,特别是进入初中后的第一个期中测试,分数更是可以用“惨不忍睹”四个字形容了

妈妈呢,得知儿子的成绩后也是直接被气得红温了,对着儿子唠叨了无数遍,也警告了无数遍,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此下苦心好好学习

可儿子最后竟然就是一句话:“不用再啰嗦,我就这样了,你也不用再管我,不管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那都是我乐意的”

直到后来才知道,曾经的尖子生之所以沦落为自暴自弃的差等生,原因就在于男孩妈妈太高的期待心理

儿子第一次拿99分的试卷给她看,她的反应是:“那班上考100分的,都有谁”

好不容易考100分了,妈妈看到后仍然啰嗦说:“考一次100分有什么好炫耀的,有本事每一次都考100分拿回来给我看”

看得出,养孩子这件事,不管是对于父母家长、还是对于孩子,都需要清晰的规则与界限,只有大家都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话不该说之后,才能和孩子保持更好的关系疏通

比如,告别啰嗦说教方式,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设定清晰的规则与界限

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

01

家长要以身作则

啰嗦孩子之前先啰嗦自己

听过这样一句话:“育儿的路上,我们爱孩子可以无私、但不能没有原则”

讲真的,这句话的含金量真的很高,也是比花钱给孩子报多少辅导班都往往更有效果

和闺蜜聊天时,她说了一句挫败感很强的话:“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就是不听”

再回想过去那些年,闺蜜和她女儿一直相处得比较融洽,孩子有什么问题,她都会蹲下身子温柔地了解再沟通

本以为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会一直完美地保持下去,可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后,她慢慢发现女儿的脾气也跟着越来越大了

特别是学习和成绩方面,根本就不允许多说半句话,否则就是怒气冲天的一句:“你烦不烦,别管我”,着急的时候还甚至连名带姓地喊妈妈全名

那种在孩子面前没有半点权威的形象,又怎么会单凭几句话就轻易地改变了孩子呢

特别是常常试探父母底线的孩子,在肆意挑战权威、不尊重父母的时候,也许就已经表明了教育的失败之处

还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叛逆的儿子回到学校好好读书,她甚至追到大街上苦苦哀求孩子

在众人诧异、还有议论纷纷的情况下,男孩不仅冷漠地不为所动,甚至还格外暴躁地说:“你越是这样,我越是不回去上学,你不就是想借着人多的时候博取同情,让我难堪,再逼着我回去上学吗?我告诉你,不可能的,我也不可能回去继续读书的”

看到那一幕,旁边的路人都忍不住劝说:“孩子态度都已经那么坚决了,继续僵持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先看看孩子想怎么做,等到情绪平稳下来再好好沟通”

是呀,负面情绪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存在代沟、和隔阂的时候,就要学会终止当前话题,才能让雪球不会越滚越大

那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阻止负面情绪这颗雪球不会越滚越大呢

兰妈认为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啰嗦孩子的时候先啰嗦自己

这一点,还是不久前唠叨女儿玩手机时领悟出来的:

•当我批评女儿一拿到手机就玩得停不下来,有时间不知道多看看书时,她满脸烦躁地跑到卧室不理我了

•可当我对女儿说:“手机这东西真是有瘾,每次拿到手上说看十分钟就放下,结果看了半小时都放不下,看来我真是错了,以后啰嗦你之前先啰嗦我自己,等我把手机瘾戒了才有资格去啰嗦你呀”

没想到,女儿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对我说:“好呀,我随时等着,我赌你一个星期都戒不掉手机瘾”

结果,兰妈一气之下把手机锁在抽屉里,除了工作需要会拿出来使用一下之外,手机就真成了一块无人问津的砖头

等到我三天就把手机瘾戒了,再去找女儿啰嗦时,她也欣然接受般地说:“好吧,我认输了,以后不会再盯着手机不放了”

看吧,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先改变自己,再去改变孩子,有了前面的榜样作为影响后,复杂的事情自然也会变得简单多了

02

角色要做好分配

各扫门前雪、谁也不依赖谁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把家庭比作成一部西游记

•孩子是唐僧,一路被众星捧月、被保护着前行

•妈妈是孙悟空,处处殚精竭虑、有着操不完心

•爸爸是猪八戒,平时就喜欢看风景、看美女,只有妈妈不在的时候才会手忙脚乱地接管孩子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段子,也是当下很多家庭所存在的真实写照

有一个10岁女孩,每天放学后都有一个癖好,刚出校门口就要拨通一个电话

刚开始的时候会给爸爸、给爷爷、也会给奶奶打电话闲聊几句,可最后通讯录只剩了妈妈一个人

直到有一次,妈妈帮女孩洗头的时候还给她做思想工作说:“宝贝,你和爸爸也要常联系,没事了可以给他打打电话,聊聊吃了什么饭,再聊聊什么时候能回家看你”

没想到,妈妈刚说完这番话,女孩不知不觉间就红了眼眶,她满脸委屈地说:“我给爸爸打电话了,可是他说他忙,就把电话挂了”

一瞬间,妈妈就读懂了女孩的内心声音:原来女孩后来不给爸爸、和爷爷奶奶打电话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过回应

再想想过去,妈妈更多的是庆幸,庆幸女儿放学后给她打电话,她都能第一时间接听,也庆幸女儿每次周而复始地重复一句“妈妈,中午(晚上)吃什么饭”,她都能耐心地回答每一句话

也看得出,孩子虽小,但他们是有自尊的

特别是孩子满腔热血地和你打招呼、或者关心你的时候被扫兴,那孩子的一颗真心就被狠狠地伤害了,下一次又怎么会有勇气再热情相待呢

这个例子给我的感觉也是:妈妈的爱再温柔、再饱满,也没办法代替爸爸

最好的教育也应该是爸爸和妈妈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共同使力、再做好各自的角色分配,那在全家都使力的情况下,一段关系才能在教育结盟下得到更全方面的营养均衡:

•比如,做好角色分配任务

•如果妈妈的角色定位是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养成好习惯,那爸爸的任务就应该是在孩子叛逆反抗的时候适当给予一定的威严,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而如此有紧有松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气氛,才应该是最能拉拢孩心,也最能告别啰嗦说教的有效方法之一

03

管住所谓的“为你好”

可以建议、但决定权留给孩子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场考验智慧和心胸的远行之路

只有我们爱孩子,孩子又恰恰能感受到这份爱的恰到好处,孩子才能成长得独立又有尊严

有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被妈妈干涉着,直到现如今都没有感受过自由人生,还是大龄剩女一枚

小时候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妈妈武断地“断联”了她的所有朋友,甚至还天天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习,根本就不让出门、更没有机会和别人有所交谈

长大后就因为工作工资低,那就私自做主给公司领导辞职,当老板得知原因是嫌弃工资低后,也是二话不说签下了同意二字

再后来,为了逃离妈妈的掌控,她没办法了,就跟另一个叛逆离家出走的女孩跑到另一座城市打拼

那几年,她们没有跟家里任何人联系过,家人不知道她们的位置,她们也算是过了几年自由又舒坦的日子

用女孩的话来说:“如果可以,真希望就这么一直生活下去,没有爸爸妈妈,也没有所谓的七大姑八大姨,就这么一直安静、简单、又舒心下去

看得出,教育里所有的“为你好”,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和父母针锋相对的局面

毕竟,谁都不愿意被别人做决定,哪怕这个人是父母

比较经典的一次,兰妈也曾像例子中的妈妈那样对女儿指手画脚

女儿刚开始撅着嘴巴不愿意,私底下嘀咕个不停,虽然听不清说了什么,但明显能感觉到是不好的话

到了后来,女儿脾气变大后,就会直接反抗我“你烦不烦”、“不要管我行不行”

讲真的,刚开始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内心几乎就是排山倒海般的难受,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不感恩就算了、还开始嫌弃我这个妈妈了

于是,在内心憋屈的情况下,我不停地数落女儿,还不停地拿过去那些年的付出说事,本以为女儿听到我的不容易后会多少有些心软、领悟

没想到,女儿听后非但没有心软,反而变得更加硬气起来,对着我这个老妈就开始下达逐客令:“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你不要什么事都替我做决定行不行,那样会让我觉得我很没用,也很糟糕…”

一瞬间,我明白“闺女这是长大了”,她需要自由、需要独立、也需要被认可

意识到这一点心理变化后,兰妈也是一改往日态度:

•孩子决定的事情,那就支持着说:“你的想法很有特色,妈妈支持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

•孩子没有决定的事情,那就建议着说:“别着急,我们在决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妈妈会帮你提一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建议,但最后怎么做还是需要你自己拿主意,因为你有这个实力”

•孩子决定又没有做好的时候,那就鼓励着说:“没关系,谁的人生没有一点小插曲呢?失败并不丢人,反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积攒能量的源泉,这一次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我们有经验了呀,下一次就可以借助经验,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了”

是的,教育就应该这么做,让孩子带着舒心、带着“我愿意”的态度,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那么,关于养孩子不要啰嗦说教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