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量血压会伤血管吗?告诫:或会让血压升更高,要注意

一只猫要是老被人盯着,八成也会炸毛;血压也一样,天天被“盯着”,它也会有点小脾气。高血压,听起来像个老熟人,家家户户几乎都认识它。
可你有没有想过,频繁地量血压,反而可能会让血压升得更高?甚至对血管造成“无形的伤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根据的警钟。血压仪本是家中常备的“守门员”,却可能变成让身体“杯弓蛇影”的幕后推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测血压上瘾”,是病,得治
有些人一日三测,早中晚不落;有些人遇到天气变了、情绪起伏了、饭前饭后了,一紧张就拿起血压仪。更有甚者,每次测完不满意就立刻重测,直到看到一个“顺眼”的数字才安心。
这种行为被医学界戏称为“血压焦虑综合征”,在心理行为学中也有一个相应的术语:“白大衣高血压”延伸症,即因对血压的高度关注,造成反复测量,反而让血压真实水平上升。
美国心脏协会(AHA)在2023年的一项报告指出,频繁测量血压的患者中,近40%的人存在因焦虑导致血压短时升高的现象,而这部分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被误诊为“难治性高血压”,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与心理负担。

血压波动不是“犯病”,是“本性”
血压不是一条直线,它像是个“性子急的老汉”,早晨起床一激动,血压就蹭蹭地往上窜;中午一顿饱饭,血压又慢慢降低;晚上看个新闻吓一跳,它又开始抖三抖。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的波动是极其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昼夜节律”。
中国心血管病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正常人群的血压在早晨6点至9点之间会出现一个“晨峰”,此时血压比夜晚可能高出10-15毫米汞柱,而这并不代表病情加重。可如果在这个时点频繁测量,就容易误以为“血压异常”,从而心慌、焦虑、再测、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一紧张,血压就“跟着起哄”
“人吓人,吓死人的事儿不新鲜;人吓己,也能把血压吓上天。”频繁测压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过度关注数值,忽视身体感受。这类人群中,大多数对高血压有一种本能的恐惧,生怕自己“突然中风”“血管爆炸”,于是反复用血压仪“求个心安”。
但医学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当人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时,交感神经会被激活,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自然水涨船高。2022年《中华高血压杂志》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存在明显“血压焦虑”的人,其血压平均值比正常患者高出12~18mmHg。

也就是说,不是血压升了让人焦虑,而是焦虑让血压升了。这就像“担心考试不过,结果越学越慌,越慌越错”的循环。
血压仪不是“算命先生”,别看一眼就定生死
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门诊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大爷测完血压后,皱着眉头说“今天怎么高了点”,然后对着医生连珠炮似地发问:“是不是降压药不管用了?”“是不是肝肾出问题?”“是不是快中风了?”
可医生一看他的血压记录,发现他前一天刚吃了火锅,前几天还感冒咳嗽,前一晚根本没睡好。

这些生活细节会直接影响血压读数,但很多人却过于“迷信”机器,一看到高值就慌张。美国梅奥诊所2024年的指导手册中明确指出:单次血压读数异常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建议至少三次不同时间段测量的平均值才有参考意义。
过于依赖血压仪,反而让身体“被数字绑架”。血压不是一个具体的“病”,而是一个慢性病的信号,需要结合生活习惯、家族史、疾病史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血压仪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量血压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还能“伤血管”?

这其实不难理解。频繁测量血压,尤其是使用传统臂式血压计时,反复对手臂加压,会导致局部血管弹性下降,甚至出现轻微内皮损伤。
202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一项临床观察中发现,连续使用臂式血压计一天超过6次的老年人群,手臂受压部位出现微血管渗漏和淤斑的概率明显上升,这虽不致命,但若长期频繁发生,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壁负担。
而更大的“副作用”,其实在于心理层面引发的生理反应。
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生理实验室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频繁测量血压者,其心率变异度降低,大脑前额叶活动增强,说明其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对心脑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测压方式应“因人而异”
在江南水乡,老人多以清淡饮食为主,生活节奏舒缓;而在北方大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容易让血压更“敏感”。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测压建议也需有所区分。
例如,在西南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氧气稀薄,本身血压就略高属于“生理适应”现象,不宜与平原地区的标准一概而论。同时,藏族、羌族等民族群体由于基因差异,对高血压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这在《中国民族医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报告中已有专门分析。

再比如,东北老百姓习惯咸食、酒肉不断,而华南地区居民偏爱汤汤水水、蔬菜丰富,这种饮食结构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血压波动,因此,测压时间和频率也应围绕生活习惯灵活安排,而非一刀切。
别让血压仪绑架日常生活
血压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数据奴隶”。医生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稳定后,每周测量1~2次即可;病情波动期可适当增加频次,但不宜超过每日两次。

而测压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起床后30分钟内、排尿后、早餐前;若需第二次测量,建议安排在晚上睡前,且每次测量应静坐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
一个冷门但实用的小贴士:可以采用“无感血压监测法”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提出一种更人性化的测压方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或可穿戴无袖带血压监测仪。这类设备可自动记录全天血压变化,无需人为干预,避免因测量引起的紧张情绪干扰。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联合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团队开发的新型“贴片式血压传感器”,已经在部分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临床试点,结果显示其对比传统测量方式更能反映真实血压水平,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频繁量血压并不是罪过,但若没有科学的方法与适度的心态,好心可能办了坏事。血压是身体的“晴雨表”,不是“警报器”;健康,是一场耐心而温和的“调和”,不是天天拿着血压仪打擂台。
参考文献:
[1]中华高血压杂志编辑委员会. 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 30(10): 905-916.
[2]梅奥诊所健康指南编委会. 血压监测与管理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3]李明, 赵春芳, 张宇.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 28(3): 234-24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