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门士子到三朝丞相:陈平的传奇轨迹
在秦末汉初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平,他以其足智多谋、善于应变的特质,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从一介寒门子弟成长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三朝丞相,历经无数风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贫寒少年,心怀壮志
陈平出生于秦朝末年的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家境极为贫寒。家中仅有薄田三十亩,与哥哥陈伯相依为命。陈伯为人忠厚老实,深知弟弟陈平聪明伶俐、胸怀大志,便独自承担起家中的农活,全力支持陈平外出求学,广交天下豪杰。陈平也不负兄长的期望,刻苦研读各种书籍,尤其对谋略、纵横之术兴趣浓厚,他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讨天下局势,在交流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陈平自幼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即便身着粗布麻衣,也难掩其不凡气质。到了适婚年龄,当地家境殷实的人家都不愿将女儿嫁给他,而贫穷人家陈平又看不上。后来,乡里有个叫张负的富翁,其孙女先后嫁了五次,丈夫都离奇去世,因此无人敢再娶。陈平却不在意这些传言,一心想借此机会改变命运。张负见到陈平后,对他的相貌和谈吐十分赏识,认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尽管儿子张仲极力反对,认为陈平家穷且不务正业,但张负力排众议,坚持将孙女嫁给了陈平。不仅如此,张负还借给陈平钱财置办聘礼,资助他日常的社交活动。陈平有了岳父家的支持,得以更加自由地与各地贤能之士交往,不断积累人脉和学识,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投魏王,怀才不遇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烽火点燃了反秦的燎原之势,各地豪杰纷纷响应。陈平眼见天下大乱,认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已到,便告别兄长,投身到反秦的洪流之中。他先是投奔了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负责管理马匹车辆等事务。陈平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为魏王出谋划策,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魏王咎并非明主,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陈平多次向魏王进献计策,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嫉妒和排挤。这些大臣在魏王面前不断诋毁陈平,说他心高气傲,不把众人放在眼里。时间一长,魏王对陈平也渐渐产生了不满和猜忌。陈平深感在魏王麾下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继续留在这里不仅前途黯淡,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陈平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魏王,另寻明主。
转投项羽,功过参半
离开魏王咎后,陈平听闻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威震天下,认为项羽是个有能力推翻秦朝的英雄,便前往投奔项羽。项羽见陈平仪表不凡,又听闻他在魏王处任职过,便收留了他。
在项羽麾下,陈平起初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他跟随项羽入关,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在鸿门宴上,陈平初见刘邦,便敏锐地察觉到刘邦此人胸怀大志,日后必成项羽的心腹大患,于是建议项羽趁机除掉刘邦。然而,项羽犹豫不决,错失了良机。后来,殷王司马卬背叛项羽,项羽派陈平前去平叛。陈平巧用计谋,迅速平定了殷地,项羽大喜,封陈平为都尉,赏赐黄金二十镒。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刘邦派韩信等人攻打殷地,司马卬又投降了刘邦。项羽大怒,认为是陈平当初没有彻底平定殷地,导致如今局势失控,便要治陈平的罪。陈平深知项羽脾气暴躁,一旦发怒,后果不堪设想。他害怕自己成为项羽的出气筒,于是封好项羽赏赐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给项羽,自己则带着一把宝剑,连夜逃离了楚军营地。
投奔刘邦,崭露头角
陈平在逃离楚军后,听说刘邦广纳贤才,礼贤下士,便决定前去投奔。他通过魏无知的引荐,见到了刘邦。刘邦与陈平交谈后,对他的才学和见识十分赞赏,当即任命他为都尉,让他做自己的参乘,负责监督诸将。
这一任命引起了刘邦麾下众将的不满,他们纷纷在刘邦面前抱怨:“大王刚刚得到一个楚国的逃兵,还不知道他本事如何,就立刻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这实在不公平!” 刘邦却不为所动,反而更加信任陈平,不断给他加官进爵。
陈平也不负刘邦的信任,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谋略才能。当时,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楚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而汉军则因长期征战,补给困难,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向刘邦献上了反间计,他分析道:“项羽为人猜忌多疑,他的得力大臣不过是范增、钟离眜、龙且、周殷等几人。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生猜疑,项羽生性多疑,必然会内部自相残杀。这样一来,我们再趁机进攻,必定能击败楚军。”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拨出四万斤黄金,任由陈平支配。
陈平用这些黄金在楚军中大肆散布谣言,说钟离眜等将领为项羽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赏,他们打算与刘邦联合,灭掉项羽后瓜分楚国的土地。项羽果然中计,开始对钟离眜等人产生怀疑,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们。
接着,陈平又将目标对准了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一次,项羽派使者到汉军营地,陈平故意准备了丰盛的酒席,当使者到来时,却假装惊讶地说:“我还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然后命人撤下好酒好菜,换上粗茶淡饭。使者回去后,将此事报告给项羽,项羽对范增的怀疑进一步加深。范增察觉到项羽对自己的态度变化,知道自己已无法再在项羽身边施展抱负,又气又急,最终离开了项羽,在返乡途中背疽发作而死。范增的离去,对项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这一切都源于陈平精心策划的反间计。
荥阳突围,出奇制胜
范增死后,项羽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荥阳。汉军在荥阳城内坚守数月,眼看粮草将尽,形势万分危急。陈平再次挺身而出,为刘邦献上了一条突围之计。
他挑选了两千名女子,让她们穿上汉军的衣服,趁着夜色从荥阳东门出城。楚军以为汉军突围,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围攻。就在楚军被这两千名女子吸引注意力的时候,陈平与刘邦率领着精锐部队,从荥阳西门悄悄出城,成功突围。这一计策不仅展现了陈平的智慧,更凸显了他在危急时刻的果敢与冷静。他巧妙地利用了楚军的心理,以两千名女子为诱饵,吸引楚军的兵力,为刘邦的突围创造了机会,使刘邦得以保存实力,为日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辅佐刘邦,屡建奇功
荥阳突围后,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逐渐扭转了局势。在这个过程中,陈平始终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为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韩信平定齐国后,韩信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艰难,看到韩信的使者送来的书信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着他来救援,他却想自立为王!” 陈平见状,急忙暗中踩了刘邦一脚,然后附在刘邦耳边轻声说:“如今我们处境不利,无法阻止韩信称王。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齐王,让他安心守齐。否则,一旦韩信生变,局面将更加难以收拾。” 刘邦恍然大悟,立刻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 于是,刘邦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稳住了韩信,避免了汉军内部的分裂。
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展开决战。在这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役中,陈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韩信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采用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等计策,瓦解了楚军的士气,最终帮助刘邦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项羽自刎乌江,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建立了汉朝。
白登之围,妙计解围
汉朝建立后,北方的匈奴势力日益强大,时常侵扰汉朝边境。公元前 200 年,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南下,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投降匈奴。冒顿单于接着又挥师南下,直逼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初期汉军接连获胜,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众将的劝阻,贸然率领骑兵追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陷入绝境。
汉军被围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形势万分危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陈平再次施展奇谋。他通过侦察得知,冒顿单于对新娶的阏氏(匈奴王后)十分宠爱,言听计从。于是,陈平派人给阏氏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一幅美女图,对阏氏说:“如果单于继续围困汉军,汉朝就会献上这位美女求和。到那时,单于宠爱了新人,您恐怕就要失宠了。” 阏氏害怕失去单于的宠爱,于是在单于面前吹枕边风,说:“两国的君王不应该互相围困逼迫。如今即使我们得到了汉朝的土地,也无法长期居住。况且汉朝的皇帝也有神灵庇佑,您还是慎重考虑吧。” 冒顿单于原本就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约定会师,但他们却迟迟未到,冒顿单于怀疑他们与汉军有勾结,再加上阏氏的劝说,最终决定网开一面,打开包围圈的一角。刘邦趁机率领汉军突围而出,成功脱离险境。白登之围的解除,让刘邦对陈平更加倚重,陈平也因此声名远扬。
计擒韩信,巩固皇权
汉朝建立后,刘邦开始对一些异姓诸侯王产生猜忌,担心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韩信作为汉朝功劳最大的异姓诸侯王,首当其冲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
公元前 197 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询问诸将该如何应对,诸将纷纷表示要立刻发兵征讨韩信。刘邦心中犹豫不决,因为韩信军事才能卓越,贸然征讨未必能取胜。这时,陈平问刘邦:“告发韩信谋反的事情,还有其他人知道吗?” 刘邦回答说没有。陈平又问:“韩信自己知道有人告发他谋反吗?” 刘邦说不知道。陈平接着问:“陛下的军队与韩信的军队相比,谁更强大?” 刘邦说:“我的军队不如韩信的军队强大。” 陈平再问:“陛下的将领中,有谁的军事才能比得上韩信?” 刘邦说:“没有人能比得上韩信。” 陈平说:“既然陛下的军队不如韩信的军队强大,将领又不如韩信有才能,却要发兵征讨,这是在逼迫韩信起兵反抗啊!我有一计,陛下可以假装巡游云梦泽,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召集诸侯。韩信听说陛下出游,必然会前来拜见。到时候,陛下只需派一名武士就能将他擒获。”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果然顺利地擒获了韩信,将他降为淮阴侯,消除了一个巨大的隐患。陈平的这一计策,既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又成功地解决了韩信这个威胁皇权的难题,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吕后专权,隐忍待变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但实际掌权的是吕后,吕后为人强势,野心勃勃,开始大肆培植吕氏家族的势力,打压刘氏宗亲。陈平作为三朝老臣,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为了避免被吕后猜忌,陈平采取了隐忍的策略。他故意沉迷于酒色,不理政事,给人一种胸无大志、只图享乐的印象。吕后见陈平如此,逐渐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实际上,陈平一直在暗中观察局势,等待时机。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相国曹参去世,陈平被任命为左丞相,王陵为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对吕后封吕氏子弟为王的做法坚决反对,因此得罪了吕后。吕后将王陵明升暗降,剥夺了他的丞相实权,让陈平担任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审食其深得吕后宠信,在朝中大权独揽,陈平表面上对审食其恭敬有加,实际上却在暗中与太尉周勃等人联络,谋划如何在吕后死后铲除吕氏势力,恢复刘氏江山。
铲除诸吕,匡扶汉室
公元前 180 年,吕后病逝,吕氏家族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刘氏江山。陈平与周勃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是设计解除了吕禄的兵权,然后率领军队迅速控制了长安城,将吕氏家族一网打尽,成功地粉碎了吕氏的阴谋,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
汉文帝即位后,陈平深知周勃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了首功,便主动提出将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自己担任左丞相。有一次,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要审理多少案件?” 周勃回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是多少?” 周勃还是回答不上来,急得汗流浃背。汉文帝转而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有主管的官员。审理案件的事情,可以问廷尉;钱粮收支的事情,可以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问:“既然各有主管的官员,那丞相的职责是什么呢?” 陈平回答说:“丞相的职责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外镇抚四夷诸侯,对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职。” 汉文帝听后,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而周勃则感到十分惭愧。事后,周勃对陈平说:“您怎么不早点教教我这些话呢?” 从此,周勃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如陈平,不久后便主动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病逝相位,传奇落幕
陈平在丞相任上,继续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致力于恢复社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在他的辅佐下,汉文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后来的 “文景之治” 奠定了基础。
然而,长期的政治斗争和操劳使陈平的身体每况愈下。公元前 178 年,陈平因病去世,谥号献侯。陈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经秦末汉初的乱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又在吕后专权的复杂局势中巧妙周旋,最终与周勃等人一起铲除诸吕,匡扶汉室。他的谋略和智慧,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陈平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被后人不断传颂和研究。无论是他的反间计、荥阳突围计,还是在白登之围、铲除诸吕等事件中的表现,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代谋臣的卓越才能和非凡智慧,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