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能活到89岁?看他的生活习惯,活到89岁已属“低寿”

史中阅灯火 6天前 阅读数 24 #历史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代表着不同的领悟程度,而按照古人当时的生活条件和文明进步程度来讲,他们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高,十几岁的年龄已经结婚生子。

三四十岁已经是人到中年,年逾五十岁的已经可以说“活的很久”,而超过六十岁的花甲之年便可以称作是长寿,而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已经十分稀有,难得一见,至于后续的耄耋之年和期颐之年,已经只存在于古人的传说之中。

所以长寿是古人最普遍的追求,也是众人都羡慕的存在,在我国历史上,除了那些隐居山林的百岁老人之外,还有一位著名的长寿皇帝,那就是大清朝“乾隆皇帝”,他整整活了八十九岁,但在了解他的生活习惯之后,就不觉得奇怪了,甚至觉得89岁已属“低寿”。

古人观念与方式的转变

古代人们对寿命的追求从很早就开始了,当然,这些想法最初的形成,是并不切合实际的,他们追求的是长生之术,比如秦始皇在完成一统六国的宏图大愿之后,自认为功德超过千秋万世,同时也相信像他这样的人,是天之骄子,可得永生。

但日日趋严重的身体状况让他不得不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此时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秦始皇不想就这样撒手人寰,于是便决定从外部入手,派遣李斯等远赴海外,遍寻长生不老之术,但始终没有任何结果,最终秦始皇也是难逃死亡的厄运。

在后续的朝代中,许多贪恋权力和地位的帝王都在费尽心思寻找成圣之术,在均没有结果之后,开始转向内部,通过道家的周易八卦之术进行炼丹,服用之后求得长生,仅在唐朝末期,就有好几位皇帝死于所谓炼制的仙丹。

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认知逐渐成熟,逐渐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不再永生之术,而所谓的长生不老,也只是记录在后来出现的讽刺小说之中,不再带入现实,从这时候开始,如何延年益寿,才是真正应该去探寻的。

传说在明朝时期曾有一位男子,屡次考试不第之后决定斩断红尘,隐入深山追求延年益寿的方法,果不其然,在四川山区的某个山洞中,此人邂逅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虚心求教延年益寿之法,学习老人日常的饮食和出行方式。

最终这位男子领悟其中之真谛,要想长寿,首先要超脱世俗之外,不被外界的情绪左右和困扰,其次要静心,平日靠野果和泉水充饥,不食用荤腥肉食,在行为上类似于现在的养生,最终那位男子也成了当时有名的百岁长寿老人。

而对于乾隆来说,他身为一国之君,整天忙碌操劳于军国大事,在这种以消耗身体为前提的工作方式之下,究竟是如何成为活到八十九岁高龄的皇帝呢?

乾隆养生的四不做

乾隆之所以能够活到八十九岁高龄,主要得益于他平常的生活习惯,乾隆皇帝的一生之中,从认识到延年益寿开始就一直注意自己的行为,后来从中得出了长寿的注意事项第一点,“四不做”。

首先第一点就是“食不语”,即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这一点其实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存在一定相同之处,首先就是“出于礼貌”,至于为什么乾隆说这样做可以长寿?可能是和其引发的安全事故有关。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食道和气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体系统,一者用于进食而另外一者用于说话,如果在吃饭期间说话那么食物很有可能意外掉入气管之中。

可能会引发剧烈咳嗽,呼吸困难,休克,这种情况遇到现代的医疗手段或许可以解决,但放在清朝,如果情况严重可能会直接造成缺氧死亡,所以要想长寿,避免不必要的危险是第一要考虑的。

第二点,寝不语,即就寝入睡的时候不要说话,这一点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涉及礼貌问题,入睡时不说话,其实是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因为每一次开口都会打破原本的困意,久而久之,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年老之后容易发生疾病。

第三点,不要过量饮酒,这是四不做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无论古今,过度酗酒伤身都是真理,对于古代来说,虽然此前多以米酒为主,但到了清朝时期,提纯技术应当远超前面几个时期,过度饮用会造成内脏器官的高负荷,所以应当控制酒量。

最后一勿乃是不贪色,乾隆所认为的长寿秘诀,并不是彻底断绝尘世缘分,毕竟帝王不是出家人,七情六欲应当拥有,但需要对其加以控制,过度纵欲会严重损害身体,乃是长寿之大敌。

延年益寿之“必要做的十件事”

对于乾隆来说,除了禁止一些不利于身体的行为,还有一些要经常做的事情,总共大致有十种,第一点是“齿常叩”,即牙齿要经常叩,平日在没吃东西时要多对其进行锻炼,也算是对其经常嚼东西的一种缓解,所以才有了“叩齿”的说法。

第二常乃为“津常咽”所谓津,即唾液,也就是说乾隆的长寿秘诀之二为经常咽口水,这一点是经过后来的现代医学证明的,人的唾液之中存在特殊物质,能够帮助消化,中和胃酸,抵抗病毒。

所以乾隆经常会故意用舌头在嘴里搅动,待其产生唾液之后再咽下,之后的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发常梳,足常摩,肛常提,等在行为上都类似于现代的一种按摩方法,通过按摩来缓解自身的肌肉压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这种按摩的放松的手段,已经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一直延续发扬到了现在。

除了内部的修养完善之外,乾隆还需要进行一些外部操作,久而久之,这些种种也成了乾隆延年益寿的秘诀,第一就是擅长围猎骑射之术喜爱进行户外运动。

乾隆的这一点爱好来自于自己的父辈,大清朝原本就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靠着一身高超的骑射本领逐渐拿下了中原地区,从很小开始乾隆就接触骑射,坚持操练,锲而不舍,十二岁就在射箭比赛之中崭露头角,在他在位的六十年中,就曾举行了多达四十七次的围猎。

乾隆长寿的第二个外部原因,就是外出旅游巡视,放松身心压力,乾隆在位期间,国家稳定,社会相对繁荣,而在他也在治国理政之余选择外出巡视散心,看似为深入地方视察,其实就是为了旅游放松心情,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根据统计,乾隆曾六次下江南微服私访,全国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几乎都有乾隆皇帝的足迹,其主要目的就是欣赏大清的“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三个外部原因就是发展兴趣,通过琴棋书画陶冶情操,乾隆从自幼开始就喜欢读书作画,并且都颇有成就,后世有迹可循的文章很多,诗作达42000余首,此外乾隆还喜欢听戏,看灯和滑冰,这些爱好恰到好处的缓解了乾隆紧张的政事处理,是延年益寿的外部因素之一。

乾隆长寿的外部因素之第四点,生活饮食必须规律,根据当时的相关记录,乾隆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早膳之后稍作休息,等待食物差不多消化之后再与大臣商议政事。

中午之后需要休息游览,放松心情,吃完晚饭之后还不忘看书学习,最后再上床睡觉,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乾隆始终坚持如此,从来没有打破这种习惯。

在吃饭时,乾隆也拒绝山珍海味暴饮暴食,始终坚持吃饭八九成饱,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乾隆从来不吸烟,也反对朝中大臣吸烟,目的就是为了身体健康,为此还制定了法规。

而这些种种外部的生活习惯因素,都是可以从现代医学中的养生技术中找到相关解释的,只要坚持,就足以成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结语

从总体上看,乾隆作为一国之君,从很早开始就注意到了长寿养生之道,并且是将其融入在自己生活之中的,单从吃饭来看,类别,数量,质量等都有详细要求,生活习惯来看,起床,按摩,就寝时间也有严格要求。

这便可以看出,乾隆的长生之道就是一种综合的养生行为,而他整整坚持了几十年,所以才活到89岁,甚至还可以说有些低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中阅灯火

史中阅灯火

讲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