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终于不再原谅王濛,77枚金牌不是万能,狂妄自大只会被抛弃
“我的眼睛就是尺!”
手握77枚金牌的天才运动员,竟然被国家队扫地出门三次。
至今都没能得到国家队的“原谅”,这个冰上天才愣是把自己“作”凉了……

王濛的成长经历,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安分”的运动员。
1984年,王濛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
还因为是女孩,没少受父亲和爷爷的冷眼,母亲在家庭压力下默默承受。

但这些非但没有打倒王濛,反而让她更加坚韧,骨子里那股不服输得劲儿也越来越强烈。
10岁那年,她的滑冰天赋被教练发现。
尽管父亲反对,母亲却坚定的站在她这边,全力支持女儿追逐梦想。
她那不服输的劲头,很快在众多选手中崭露头角。

14岁进入省队,16岁斩获全运会铜牌,同年入选国家队,她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
2006年都灵奥运会上,22岁的王濛一举夺得500米金牌,开启了自己的“濛时代”。
那时候的王濛,简直就是中国短道速滑的金字招牌。
然而,天赋和性格是一把双刃剑。

王濛的不拘小节,让她在队内人缘极好,但她也屡次触碰国家队的法律红线。
三次开除国家队的生活并不是王濛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国家队有着严格的纪律和管理规定,而性格直率的王濛,总是一不小心就触碰到这些红线。

2007年,王濛在一次比赛后自掏腰包宴请队友,狂欢至深夜才归队,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队的作息规定。
面对批评,她不仅不认错,反而质问国家队,辛苦训练后奖励自己吃顿饭有什么错。
最终,国家队以“违反队规”为由将他除名。
不过,她的实力无可替代,不久后便被召回。

本以为王濛回来会收敛些,可没想到,更大的矛盾还在后面。
2008年,国家队聘请海外教练李琰,空降教练的背后,意味着原来一路陪伴着王濛的恩师要离开了。
这让讲义气重感情的王濛一时间难以接受。

而李琰的高强度训练方式让王濛极为不满,在训练时李琰还会夹杂英文的习惯,也让王濛心里直犯嘀咕。
矛盾越积越深,两个骄傲且锋芒毕露的两个人第一次碰撞就擦出了火花。
在2007年亚东会上,王濛的成绩不升反降,只拿了铜牌。

比赛结束后,心直口快的王濛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委屈和不满,把师徒矛盾直接引爆在全国观众面前。
而这次冲突直接导致王濛第二次被开除,在这期间,参加短道速滑队士气低迷,一直没有金牌。
但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之前,国家队意识到王濛是冲金的关键。

于是,两人主动和解,冰释前嫌,携手备战,为王濛量身定制了训练方案。
最终,王濛大放异彩,一举包揽三金,成就“三连冠”他激动的跪倒在冰面向李琰致谢的画面,成了奥运经典。
可谁能想到,辉煌过后,王濛又陷入了更大的危机。

2011年,王濛陷入“丽江打人”和“青岛内讧”的舆论中心。
在青岛夏训之际,她外出饮酒后晚归,与领队王春露产生激烈冲突,冲突甚至演变为肢体冲突,致使王濛双手被玻璃划伤。
这一次,国家忍无可忍,直接将她“除名”。

面对禁赛,曾经叱咤风云的王濛像是失去羽翼的雄鹰。
离开国家队后被开除后,王濛并未远离冰场,后来她还出任了短道速滑国家队教练组组长,但随后卸任。
此后,她就活跃在综艺节目上,凭借直爽的性格和专业解说“我的眼睛就是尺”再度走红。

在亚东会的赛场上,她严词斥责韩国选手的犯规行径,“大魔王”本色再度彰显。
然而,她的职教生涯转瞬即逝,国家队自此再也未曾向她递出橄榄枝。
有人惋惜:“中国短道速滑至今没人能接她的班。”
但也有人认为,她的性格注定无法适应体制内的纪律约束。

王濛的职业生涯,是天才与体制的碰撞,或许,王濛的不完美正是她魅力的来源。
王濛的故事给所有天才运动员上了一课:你可以恃才傲物,但别挑战底线。
国家队能忍你一次两次,但绝不会永远给你擦屁股。

现在中国短道速滑青黄不接,很多人怀念王濛,与其要个不受控的”大魔王”,不如老老实实培养守规矩的新人。
毕竟在竞技体育里,金牌重要,但绝不是免死金牌。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中国新闻网:2011-06-08《短道队丽江遭殴:领队称没喝酒 警方称队员先动手》
[2].官方媒体:北方网:2011-08-05《王濛被国家队开除 怒斥不公称将开新闻发布会》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