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诸侯国,活过了周朝,人才多到离谱,却总被揍是咋回事?
周朝,在中国古代王朝中,那可是出了名的 “长寿”,享国 790 年呢。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它分封的诸侯国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兴亡交替。像一开始姜子牙被封到齐国,结果到了公元前 386 年,齐国就被田氏给取代了;还有周成王 “桐叶封弟”,把唐地封给了亲弟弟虞,这便是晋国的开端,可到了公元前 376 年,晋国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不过呢,秦国却与众不同,它建国比较晚,起步条件也艰苦,却一路逆袭,最终冲出函谷关,统一了华夏九州。
但你知道吗?还有一个超级特别的国家,它存在的时间居然比周王朝还要长,就连秦始皇都没把它彻底灭掉,可在历史上却没什么存在感,它就是卫国。当年武王伐纣成功后,就把自己的亲弟弟康叔封到了卫地,卫国的势力范围大致就在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那一片。因为康叔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所以这个封地位置特别重要,不仅处在当时最富庶的中原地区,还是保卫周朝的重要屏障。康叔可不简单,他既是卫伯,还兼任周王朝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司法长官。
然而,在西周时期,卫国就像个小透明,史书上基本没啥记载。一直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也就是东周开始的时候,卫武公出了大力,帮了周平王不少忙,这才在诸侯中有点名气,可这也是卫国漫长历史中少有的高光时刻了。打这之后,卫国的国君大多昏庸无能,得过且过,国家实力越来越弱,老百姓整天都过得提心吊胆。到了卫懿公那时候,狄人长驱直入,直接就把卫国给灭了。当时,五千多卫国的遗民只能跑到曹国去寄居,连生存都得靠别的国家救济。
曹国在现在山东定陶附近,离齐国不远。好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大发善心,帮着这些遗民在楚丘(也就是现在河南滑县)定都复国。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卫国元气大伤,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辉煌,彻底沦为一个任人欺负的小国。虽说它也有过灭掉邢国这样的 “战绩”,可这也就是小鱼吃虾米罢了。后来三家分晋,卫国周围的强国越来越多,它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为了讨好魏国,卫声公的儿子遫继位后,自己降低等级,把 “公” 降成了 “侯”,自称卫成侯。又过了两代,卫国国君卫孝襄侯直接改成了卫嗣君。在战国时期,封君就是那些在诸侯国里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从这就能看出来,卫国那时候基本已经名存实亡,成了魏国的附庸。
可更强大的秦国一出现,卫国的命运又发生了大变化。秦军吞并了魏国大片土地,也把卫国的地盘全占了。卫国本来还留着濮阳,结果秦国又让他们迁到了野王县。不过,秦国还算 “厚道”,还立了卫君角当卫国国君,也没断了他们的祭祀。这一点,卫国和其他诸侯国可不一样,秦始皇灭掉六国,把人家的祖宗祭祀都给断绝了,却一直留着卫国。虽说卫国那时候就剩一城一地了,但好歹名义上还是个国家。一直到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才把卫君角废为庶人,卫国这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你瞧瞧,两年之后,秦王子婴就向刘邦投降,秦国也跟着灭亡了。这么算下来,卫国虽然一直挨打受气,可确实是周代诸侯国里生存时间最长的,享国 907 年,传了 41 代国君,比周王朝还多了 100 多年呢。
别看卫国活得这么窝囊,可在这近千年的历史里,那可是出了不少顶级人才。就说商鞅吧,他本是卫国人,跑去秦国辅佐秦孝公搞 “商鞅变法”,这变法可太厉害了,把秦国从一个穷国弱国变成了强国,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吴起,也是卫国人,他在魏国的时候,帮着魏国训练出了战斗力超强的魏武卒,让魏国在战国前期风光无限;后来去了楚国,又进行改革,让楚国也强盛了一阵子。再有吕不韦,同样是卫国人,他在秦国那可是位高权重,不仅扶持嬴政上位,还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功劳不小。更神奇的是,卫国还出了聂政和荆轲这两大刺客,他们的故事给春秋战国的历史增添了不少侠义色彩。只可惜啊,这些顶级人才,卫国自己一个都没用上,全跑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才华了,这可不就是 “肥水流入外人田” 嘛。而且,这些人才里随便挑一个出来,名气都比存在近千年的卫国大多了,你说这上哪说理去。
卫国为啥会这样呢?我觉着啊,首先是卫国的国君大多不给力,没几个有雄心壮志、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其次,可能是卫国的政治环境不太好,留不住人才,导致那些有本事的人都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抱负了。再者,卫国地理位置不太妙,周围强国环绕,生存压力巨大,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被欺负。不过,话又说回来,卫国能在那么复杂的环境里存在近千年,也算是个奇迹了。
好啦,今天关于卫国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各位看官,如果觉得这故事有意思,就请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吧,保准您往后财运亨通,干啥都顺!咱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