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中国决不妥协,很多美债还不上,特朗普决定铤而走险
特朗普重返白宫,面对3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危机,财政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中国作为美债大户却毫不妥协,手里的美债越卖越少,还摆出一副不怕硬碰硬的架势。
特朗普急了,高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想通过贸易战转移国内矛盾。
可这一通操作,非但没让美国占到便宜,反而把自己的美债市场搞得鸡飞狗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金融与贸易的博弈,究竟谁能占上风?
要搞清楚特朗普为啥这么急,先得看看美国欠了多少债。
36万亿美元的国债,相当于美国一年GDP的1.4倍,换句话说,美国就算把全国的产出都拿出来,还差40%才能把债还清。
更要命的是,这债还在滚雪球,政府每年得借新债还旧债,光利息就吃掉了快1万亿美元。
这钱要是拿去修路、建学校,够干多少大事?可现在,全都喂给了债主。
利息支出已经成了政府的第二大开支,仅次于社会保障。
2025年,利息得占到联邦收入的18.4%,也就是说,政府每收5块钱的税,就得拿1块多去付利息。
长此以往,政府的钱袋子还能撑多久?再过十年,这比例还得涨到22.2%,财政窟窿只会越捅越大。
特朗普政府现在是左右为难,想省钱吧,怕经济垮掉,选民不答应;想多花钱吧,债台越垒越高,市场不干。
这么大的窟窿,靠国内政策补不下来,特朗普就盯上了中国,想通过贸易战和施压捞点好处。
可高关税这招,效果却适得其反,关税一加,全球市场慌了,美债被抛售,收益率飙升,连3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都破了5%,这在和平时期可是少见的事。
按理说,国际局势紧张,投资者应该抢着买美债避险,可这次却反着来,说明大家对美国的经济政策彻底没了信心。
特朗普的冒险,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让美国的处境更糟。
面对特朗普的咄咄逼人,中国没乱了阵脚,而是稳扎稳打地应对。
作为美国第二大债权国,中国手握7800亿美元的美债,这可不是小数目。
过去十年,中国已经悄悄减持了40%的美债,从最高时的1.3万亿降到现在的水平。
这不是随便卖几手,而是有计划的战略调整,中国为啥这么干?因为没人想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尤其是美元这只篮子看着窟窿越来越大。
中国不光减持美债,还在加码黄金储备,现在的黄金存量已经超过2500吨,排全球第五。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跟“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很多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今年一季度,跨境贸易里人民币的占比已经接近27%,比五年前翻了快一倍。
能源贸易上,跟俄罗斯、沙特这些国家的交易,也越来越多地用人民币。
这些动作,摆明了是要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防着哪天美元真出幺蛾子。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为什么不直接把美债全抛了,给美国来个狠的?其实,这招太冒险。
抛售美债,美元会大跌,中国手里的美元资产也会跟着缩水,人民币还可能升值,出口企业就得叫苦。
更别说,全球金融市场一乱,中国自己的经济也得受牵连,所以中国选了条更稳的路:慢慢减持美债,加快多元化储备,同时推人民币国际化。
这种策略,既能降低风险,又不至于把局面搞得不可收拾,贸易战只是表面,真正的较量在金融和更广的领域。
中美博弈早就不是简单的关税大战,而是全方位的角力。
金融上,中国用减持美债和人民币国际化筑防线,美国则靠美元霸权施压。
科技上,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领域猛追,美国却用技术封锁卡脖子。
军事上,美国今年批了8950亿美元的军费,创下新高,大手笔砸在“印太战略”和“台海应对”上,想给中国上眼药。
可中国没上套,始终坚持防御性战略,稳步推进军事现代化,不跟美国玩烧钱的军备竞赛。
这几条线拧成一股绳,核心是经济底盘的比拼。
美国现在是债台高筑,军费、利息支出压得财政直不起腰,想维持全球霸权,越来越吃力。
中国则反过来,经济韧性强,区域合作搞得风生水起,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一带一路”,让中国跟亚洲、非洲、拉美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自然就降了。
科技自主创新也在提速,芯片、新能源这些领域的突破,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有底气。
特朗普的高关税,本想让中国低头,结果却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市场动荡,美债抛售,美元信用受损,美国的盟友都开始嘀咕,觉得这大哥靠不住;中国则借机加速布局,贸易战反倒成了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的助推器,
这种多维度的较量,决定了这场博弈的胜负不会只看眼前的输赢,而是长远的格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