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一国军战俘提出2条妙计对付美军,毛主席:特赦此人

司空知山海 2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50年9月的一天,北京功德林的前国民党高官、将领们,看到了《人民日报》上的消息:美军仁川登陆。

有人看衰新中国,有人担忧,有人幸灾乐祸……

还有一个人,他一言不发,却埋头写下了一份六万多字的《美军战术之研究》。

毛主席看完,指示:“此人有功,提前特赦。”

六万字的材料

功德林监狱里的这群人,心态复杂。

有的接受改造,有的抗拒,有的摇摆。

战争消息到来时,这种心态上的差异就更是明显。

有些人虽然过去效力于国民党,但在与我军的交锋中,已经意识到了人民解放军所独具的特质。

因此功德林也有理智的声音:解放军必须要打这一仗,而且并非没有胜算。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把美军当“希望”,或是幸灾乐祸地想看“老对手”栽跟头。

当时,功德林要求大家写《美朝战争的预测》,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不可战胜”。

但就在这一片“发泄情绪”、“看衰”的报告中,却有一份厚厚的材料,写得客观又认真。

这份材料题为《美军战术之研究》,一共六万多字,作者之一名叫吴绍周。

吴绍周是贵州天柱人,20岁从军,从士兵到参谋长,再到八十五军军长。

虽然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俘虏,但抗日时期,也是响当当的英雄。

现在,他把过去打日军的心得、看美军的体会,都写在了纸上。

这份报告,从美军装备到战术,从火力配备到指挥模式,再到美军的优势与缺点,分析得非常清楚。

他没像旁人一样“阴阳怪气”地带着情绪预测胜负,而是在分析这仗怎么才能打赢,是在分享经验,献计献策。

后来,志愿军在朝鲜的枪声一响,美军的“神话”就被打破了。

功德林里那些到处鼓吹“美国无敌”的人,被狠狠打了脸。

而吴绍周的这份材料,却是实实在在地给志愿军的决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因此,毛主席指示道:“此人有功,提前特赦。”

两条计策

吴绍周在报告中,仔细分析了美军的战术结构。

他指出,美军依赖炮火铺路,步兵靠坦克掩护推进。

美军每打一段,就先集火炮火,再机械化冲锋。

后勤强,能保障连续补给,空军能打补给线,也能封锁道路。

防御时,美军用机械化工具快速构筑防线,火力也充足。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军非常依赖后勤保障,一旦补给线断了,就根本没有持续战力。

所以美军最怕被包围、被切割,怕在复杂地形里找不到目标。

吴绍周并不是纸上谈兵,他从前所在的部队就是“美械部队”,对于美军的作战战术也比较了解。

而他提出的计策,主要有两条。

第一是“夜战”。

吴绍周认为,美军是最怕夜战的。

白天可以依赖强力的空军、炮火、机械化部队,但到夜里,这些优势就不明显了。

美军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对夜间作战既不习惯也不自信,士气容易动摇。

所以志愿军应该多在夜间发动攻势,主动夜战,专打美军的这个弱点。

二就是“近战”。

说到底,美军最大的优势就是空军、炮火支援。

可一旦拉近距离,两军混在一起,美军的炮火支援难以奏效,空军也不敢轰炸了。

在朝鲜这种山多路窄的地方,机械化部队推进困难,夜战、近战正是优势。

而这两点,也正是我军的特点和传统打法。

所以,吴绍周和功德林里那些看衰我军的人不同,他认为志愿军的胜算很大。

凭借这份六万多字的《美军战术之研究》,1952年,吴绍周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被特赦的国民党战俘。

从战俘到参事

特赦之后,吴绍周没有回老家。

他选择留在长沙,和妻子一起,自食其力地生活。

有一天,老战友陈明仁来看他。

陈明仁是原国民党将领,后来加入人民解放军,担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陈明仁看见吴绍周时,发现他的视力好像有些问题。

一问才知道他得了眼疾,因生活拮据没钱看病。

陈明仁把这事写进了报告,中央知道后,立刻安排吴绍周住院,治好了他的眼病。

出院之后,得知他生活困难,又在长沙织布社给他安排了一份管理工作。

后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请他做参事,又兼任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他在文史馆整理文献,写历史,也一样客观公正,从不夸大渲染。

他不回避当年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历史,也始终感谢人民政府给了他重生的机会。

1966年,吴绍周病逝,享年64岁。

那六万多字的报告,写的是战术,也改写了他自己的命运。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运动中社会动员的经验与启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澎湃.2020-10-29

抗美援朝战争,功德林里的国军俘虏将军们又被 “打”服了一回.观察者.2023-12-2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司空知山海

司空知山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