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表笺之祸”到乾隆“捕风捉影”,明清文字狱有何不同?

史镜观澜 1周前 (05-10) 阅读数 0 #历史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字、一句话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关键?在明清两朝,文字狱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时时刻刻威胁着文人学者的安全与创作自由。

回到那个年代,明朝的文字狱让文学进入了一个长期的低谷。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他非常在意自己的过去被人提起。这个自卑心态促使他对文人进行严厉打击。如果你在那时候做个文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因为某个词触动皇帝的敏感神经而领了刀斧手的请帖。

朱元璋尤其在意表笺上的内容,这些本该是拍马屁的文字却常常变成了文人的催命符,比如“僧”“贼”这样的字眼。所以,明朝前期随着这些“表笺之祸”的频繁出现,文坛无奈凋零,连“吴中四子”“十大才子”都难逃厄运。

写诗写文只许唱赞歌,不许讲真话,清一色“歌圣德、颂太平”,成了一种“老干部体”式的文学僵尸风格,这种“台阁体”的兴衰,让文坛在明中后期才逐渐恢复过来。

再说清朝的文字狱。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面对汉族的“华夷之辨”,他们将敌意转化为打击反满的文人。清朝并未像明朝那样全面打击文学。虽然从雍正到乾隆,文字狱愈演愈烈,但当时文学并未因此衰败。

这也让清朝的文学反而出现了繁荣景象——《儒林外史》《桃花扇》《红楼梦》《四大谴责小说》纷纷问世,成为中国讽刺文学的巅峰时期。这是因为清朝对于不直接涉及“明清易代”这样的作品管控较松弛,创新文学依旧有空间。

在我看来,明清文字狱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内核——明朝的文字狱类似于天子一怒、暴君的一次次随意惩罚,清朝则选择制度化地延续这种压制,通过捕风捉影,专注于巩固统治。明清两朝都曾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另一方面,明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文学,而清朝文字狱则将主要压制力放在了学术上。

清朝的学术界,在乾嘉学派形成之前,学术鲜有活跃者。乾隆后期文字狱松绑后,学术领域慢慢恢复生机。

如果换个角度,我们来看这两个朝代的不同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对学术与文学的不同重视,造成了文化的不同繁荣路径。在我看来,这些文化现象承载着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暗流涌动。

文字狱如同关卡,限制的不仅是人的思绪,也束缚了文化的发展风貌。正如河西走廊成为天然的通道与关卡,文字狱也成为挤压思想的死穴。

总体看,明朝的文字狱,带来的是文学“失声”;而清朝的文字狱,则造成学术“降智”。前者杀的是表达欲,后者堵的是思考力。两者都以“维护统治”为名,却分别毁掉了一个民族最该活跃的两块阵地。

一个朝代如果连人们表达的权利都无法保障,那么无论皇权多么强盛,都是空壳。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镜观澜

史镜观澜

以史为镜,观天下大势,回溯历史脉络,洞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