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僧到权倾朝野!八思巴怎样通过《蒙古字韵》掌控吐蕃政教?

历史坚实的 4天前 阅读数 5 #推荐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无数人物如流星般划过,却极少有人能像八思巴这般,以番僧之身,在政教两界掀起惊涛骇浪。他宛如一位高超的棋手,凭借一部《蒙古字韵》,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棋盘上,巧妙布局,最终掌控了吐蕃的政教大权,书写了一段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八思巴的世界,探寻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少年英才崭露头角

八思巴出生于西藏的萨迦派,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仿佛一颗在宗教星空中初升的璀璨新星。1244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镇守凉州的蒙古王子阔端邀请萨迦派首领萨斯迦班第达公哥监藏前往商议吐蕃归附蒙古之事。年仅 9 岁的八思巴,毅然决然地随伯父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征程。两年后,他们抵达凉州,参与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这次会谈,犹如一场政治风暴,彻底改变了吐蕃的命运,使其正式归附蒙古国。而八思巴,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在伯父身边,八思巴如饥似渴地学习西藏佛学教法,恰纳则身着蒙古服,沉浸于蒙古语言的学习中,还娶了蒙古王公女为妻。不同的选择,却共同为未来的风云际会埋下了伏笔。

继承衣钵,开启政教生涯

1251 年,命运再次向八思巴伸出了橄榄枝。萨迦班智达临终前,将法位继承人的重任托付给了年仅 17 岁的八思巴。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一座通往更高权力殿堂的桥梁。彼时,忽必烈向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渴望得到他的辅佐。然而,萨迦班智达年事已高,无法成行,八思巴便挺身而出,代替伯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这一决定,让他成为了萨迦派的教主,代表着西藏地方权威,从此在巩固西藏和元朝中央关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次年,孛儿只斤・蒙哥下令在吐蕃括户,八思巴积极响应,派格西朵儿只不鲁克与格西孙不率人配合金牌使者行动。同时,吐蕃推行分封制,萨斯迦仍为阔端及其后裔封地。八思巴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觐见忽必烈,深受赏识

1253 年夏天,八思巴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忽必烈准备远征大理国,派人邀请八思巴到六盘山相会。两人相见,仿佛两颗星辰相互吸引,彼此的才学和理想抱负让他们惺惺相惜。八思巴口中的 “护国佑民” 思想,如同一道闪电,震撼了忽必烈的内心。就这样,八思巴受忽必烈灌顶,尊其为 “上师”,正式归入藏传佛教。此后,八思巴在忽必烈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到青藏高原的建设中。由于青藏高原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军队补给及商旅往来,八思巴力主修建通往西藏的驿站。在他的推动下,一条青海通往西藏萨迦地区的通道应运而生,这条通道上分布着 27 个大驿站,如同一条纽带,将西藏与内地紧密相连,往来通畅。1255 年五月,八思巴前往河州,受具足戒,随后便在内地从事宗教活动。1257 年,他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朝拜,留下了《文殊菩萨名号赞》《文殊菩萨坚固法轮赞》等诗篇及《听法广记》,其宗教影响力如涟漪般不断扩散。1258 年,佛道争执加剧,忽必烈受孛儿只斤・蒙哥之命,在开平城主持大辩论。八思巴参与其中,凭借着卓越的口才和深厚的学识,力辩为佛教派系立下汗马功劳。大会过后,道士樊志应等十七人在龙光寺被削发为僧,虚假经书被毁,八思巴在佛教僧侣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同年,他著《道果法明鉴》,阐述本派思想,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佛教界的地位。

权倾朝野,编纂《蒙古字韵》

1260 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八思巴的命运再次迎来了巨大的转折。忽必烈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这份殊荣让八思巴一跃成为蒙古政权中的重要人物。1264 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1288 年改称宣政院),统辖吐蕃民政和军政,宗教大权集于一身。此时的八思巴,可谓权倾朝野,风光无限。在中央决策西藏政治事务时,他的意见举足轻重,吐蕃的各宣慰史司、都元帅府以及万户以上的重要官员,在皇帝任命前都要由帝师选拔。1265 年,八思巴秉承忽必烈的意旨,会合各派僧俗领袖,对西藏的行政体系进行了精心规划。他参照蒙古政府的行政体制,以及西藏地区的惯例,将不包括阿里地区在内的卫藏地区划分为十三个万户,并区分俗人民户和寺属民户,明确了僧俗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八思巴建立了代表中央政府在西藏管理地方政教事务的地方政权 —— 萨迦政权。此后,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翻新,建造了佛像、灵塔,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同时,他还拜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知识。而这一时期,八思巴还奉忽必烈之命,开始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 编纂「蒙古新字」,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按照藏文 30 个字母编纂,由 41 个字母组成,其发音拼读均按蒙语。这一创新之举,犹如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加强了蒙、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1268 年,忽必烈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统一使用蒙古新字。这一举措,使得《蒙古字韵》迅速在官方推广开来,成为了沟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重要工具。八思巴通过《蒙古字韵》,不仅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化才能,更巩固了自己在吐蕃政教两界的统治地位。他利用这一文字,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吐蕃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官方文书的传递,还是宗教教义的传播,《蒙古字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70 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施以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宣八思巴为帝师,并赐玉印,封号全称为 “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 八思巴在帝师的职位上,代替忽必烈管理佛教事务以及藏区事务,再次加强了元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政权管理。

影响深远,功垂千古

八思巴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一个番僧起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巅峰,通过《蒙古字韵》掌控了吐蕃的政教大权。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政治和宗教领域,更在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古字韵》的创制,促进了蒙、汉、藏等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为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奠定了基础。他建立的萨迦政权,为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元朝与西藏地区的统治更加坚固。在宗教方面,他积极游说蒙古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为藏传佛教的传承与延续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他还仿照蒙古宗王的怯薛组织为自己设立拉章组织,后来拉章制度为许多宗教领袖效仿,成为藏族地区掌管一方政教权力的宗教领袖必需的侍从组织。1277 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举行盛大法会,参加法会的有藏传佛教各派共 7 万余僧侣。元太子真金主持法会,为 7 万余僧侣供应每日饭食袈裟。法会时长半月余,史称 “曲弥法会”。此法会不仅证明元朝完全控制了藏区,更凸显了八思巴在藏传佛教各派系的 “帝师” 地位。八思巴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奋进。

好了,今天关于八思巴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啦。宝子们,别忘了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哟,点赞关注就发财,好运连连来相伴!咱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坚实的

历史坚实的

历史坚实的,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