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月,每个月最有代表性的诗分别是哪首?星移斗转,便是一生
星移斗转,十二个月循环往复,几十春秋,便是人这一生。
每个月最经典的诗分别是哪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第1首 正月诗唐朝张祜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元宵节是传统节日,从汉朝开始就有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并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真是“千门开锁万灯明”。
本诗描写的是万人空巷、家家出门赏灯、闹上元夜、度佳节的热闹情景,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唐朝元宵节的热闹非凡景象。
清朝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此诗宛如一幅江南早春水墨画卷。首句“草长莺飞”四字精炼概括二月物候特征,次句“醉”字拟人化展现杨柳在春雾中摇曳之姿。
后两句通过儿童放纸鸢的生动场景,将自然春色与人文情趣完美融合。
全诗动静相宜,既有“拂堤杨柳”的静谧之美,又有“忙趁东风”的动态之趣,展现二月特有的生机盎然。
唐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以三月为背景,展现壮阔的送别场景。
“烟花三月”四字精准捕捉江南暮春特征,既指柳絮如烟,又暗含繁花似锦的意境。后两句通过孤帆渐逝、江流无尽的画面,将离愁别绪融入天地苍茫之中。
全诗未着悲字而离情自现,展现李白豪放中见深情的独特诗风。
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此诗以对比手法展现四月独特景致。山下“芳菲尽”与山寺“始盛开”形成强烈反差,揭示海拔差异导致的物候变化。
诗人本叹春色难留,却意外发现山中桃花怒放,以“春归无觅”到“转入此中”的转折,暗含哲理。后两句拟人化处理,赋予春光灵性,仿佛有意藏匿深山待人寻访。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趣盎然,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亦透露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唐朝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此诗以纪实笔法描绘五月麦收场景。开篇“五月人倍忙”直击农时特征,南风催熟小麦的细节展现物候规律。通过妇孺送饭、丁壮劳作的群像描写,勾勒出古代农村集体劳作的生动画面。
诗人特别描写“拾穗妇”与“贫妇人”的对比,揭露赋税压迫下的民生疾苦。结尾“尽日不能忘”的自我反思,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全诗以白描见长,在农事记录中注入深沉的人文关怀。
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诗以大写意手法捕捉六月西湖精髓。首句“六月中”点明盛夏时令,“毕竟”二字陡起赞叹,奠定全诗激赏基调。
后两句运用强烈色彩对比:“接天”极写莲叶延展之广,“映日”凸显荷花艳红之烈。空间上以“天—日—湖”构建立体画卷,时间上定格朝阳初升的璀璨瞬间。
虽为送别诗,却通篇不言离情,而以泼墨般的绚丽景致寄寓对友人的壮行之意,体现宋诗理趣与豪情并重的特色。
唐朝杜甫的《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此诗以夸张笔法宣泄七月酷热之苦。
开篇“苦炎蒸”三字从触觉切入,后续“蝎”、“蝇”等意象从听觉、视觉多维度渲染烦躁。诗人将生理煎熬与案牍劳形叠加,以“束带发狂”的失态举动,影射安史之乱后官僚系统的混乱。结尾“踏层冰”的幻想,既是对清凉的渴望,更暗喻对政治清明的期盼。
全诗突破传统悲秋范式,开创以酷热喻时弊的抒情方式。
唐朝李白的《长干行》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此片段以八月物候触发深闺幽思。“蝴蝶双飞”反衬思妇形单影只,金黄蝶翼与青绿草丛构成明丽画面,却反跌出“坐愁红颜”的凄楚。
“八月”既点明仲秋时令,又暗示候鸟南迁、万物成对的自然规律,与人间别离形成对照。
诗人善用细节:蝴蝶色彩随时间变化(夏季多艳色,秋日转淡黄),精准的物候观察使抒情更具真实性。
全诗以乐景写哀,体现盛唐闺怨诗“气象雍容而寄兴深微”的特质。
唐朝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借九月菊花抒发豪气冲天之志。
首句“九月八”强调重阳前夕的特殊时刻,暗含蓄势待发之意。“冲天香阵”显其磅礴气势,“黄金甲”既状花瓣层叠之态,又暗指武装力量。
全诗突破咏物诗传统,将肃杀秋景转化为革命画卷,展现草莽英雄的霸悍之气。
东汉曹操的《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开篇“孟冬十月”点明初冬时令,以“北风徘徊”拟人化气候特征。中间八句铺陈物候:禽鸟南迁、猛兽蛰伏写自然变化;农具闲置、客栈繁忙述人间百态。
全景式描绘中暗含社会治理思想:农事既毕则商贸流通,体现曹操“重本而不抑末”的经济理念。
结句“歌以咏志”回归乐府传统,在质朴语言中展现政治家包容天地的胸襟。
唐朝白居易的《冬至宿杨梅馆》
十一月中长至夜,
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
冷枕单床一病身。
此诗以数字强化羁旅孤寂。
“十一月”点明仲冬,“长至夜”指冬至夜长之极,时空双重维度烘托苍凉。前两句大跨度空间与长时间对比,后两句聚焦“独宿”细节,冷枕、单床、病身层层叠加,将生理病痛与心理孤寂交织。
诗人擅用白描,以“杨梅馆”的江南物产反衬北客愁思,在简淡笔墨中灌注深沉的生命体验,体现中唐文人诗的日常化转向。
唐朝李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此诗以十二月苦寒喻战乱之痛。开篇神话意象(烛龙)与现实北风交织,构建极寒世界。“幽州思妇”直点时间地点,十二月风刀霜剑中,妇人“停歌罢笑”的细节,暗示丈夫战死的绝望。诗人以“黄河捧土”的夸张想象,极写悲痛之深。
全诗将自然严寒与社会残酷熔铸一体,风号声、箭破石声、哭声构成多重音响蒙太奇,体现李白乐府诗“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十二个月,每个月最精彩的一首诗分享完了,读完这些诗有何感慨?欢迎朋友们分享高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