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不用海归,背后原因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最近,董明珠又上了热搜!不是因为格力的业绩,而是因为她一句“格力没有海归派”。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瞬间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网热议。
难道海归人才真的不被格力待见?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深度剖析一下,带你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件事,格力并不是完全不用海归。
现任副总裁王凯、胡余生等人,都是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这说明,格力并非对海归人才“一刀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董明珠要这么说呢?这就要从格力的战略调整说起了。

近年来,格力一直在加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力求摆脱对海外技术的依赖。
从空调压缩机到智能装备,格力都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这种战略转变,也影响了格力的人才策略。
毕竟,要实现技术自主化,就需要大量本土的优秀人才。而国内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近年来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董明珠相信,国内大学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与她一贯强调的“自主创新”理念不谋而合。
除了技术自主化的考量,商业安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技术泄密是企业无法承受之重。
格力曾经遭遇过技术泄密事件,这让他们更加重视人员的背景审查。
虽然不能将海归人才与“风险”划等号,但出于商业安全考虑,格力在招聘时更加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以上两点还不是最关键的。格力不用海归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格力深度嵌入国防工业!这或许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格力自主研发的“战狼”系列压缩机、“雪豹”冷冻冷藏压缩机等产品,已应用于我国航母及潜艇的温控系统。
其磁悬浮技术、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等,也广泛应用于军工高端装备制造。

格力还为国防、科研等场所提供防爆空调,其钛酸锂电池技术也为军事基地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格力自2003年起持续招募退役军人,现有近1500名退役员工,并定期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格力在招聘时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也就不难理解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格力不用海归,这是不是对海归人才的否定?其实,并非如此。
这更多是格力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安全考虑,做出的策略性选择。
格力当前海归比例较低且集中于特定岗位,其争议本质是企业自主用人权与公共舆论、政策导向之间的冲突。
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安全与全球化竞争,建立更科学的背景审查机制,或许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格力不用海归,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藏着如此多的深意。
它不仅反映了格力的战略调整和安全考量,更体现了格力作为一家有担当的企业,在国防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才是格力不用海归的真正原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