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老人被银行要求亲自取款 最终在银行门口不幸离世

拆书 18小时前 阅读数 2 #教育

“这是规定,必须本人到场!”——一句冰冷的制度回应,让一位病危老人被迫拖着孱弱身躯前往银行,最终在办理手续过程中不幸离世。这起发生在湖南株洲的悲剧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银行服务僵化、缺乏人性化的强烈质疑。病榻上的老人与银行的“铁规”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位重病住院的老人急需取出5万元定期存款支付医疗费用。家属带着老人的身份证和相关证件前往中国农业银行株洲田心支行办理取款,却遭到工作人员断然拒绝:“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办理。”尽管家属多次解释老人病情危重、无法行动,银行仍坚持要求本人亲自办理。

无奈之下,家属只能用轮椅将老人推到银行。然而,在银行门口,老人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不幸去世。据网友反映,从下午4点开始办理手续,直到银行下班仍未完成,期间老人经历了多次人脸识别等繁琐流程,最终没能等到救命钱。

制度与人性的碰撞

事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有网友愤怒指责:“银行工作人员为何不能灵活处理?在生命危急关头,为何不能特事特办?”事实上,中国银保监会早有规定,要求金融机构为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许多银行也有针对特殊人群的应急预案。

然而,银行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严格执行内部流程。一名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了事件真实性,但表示具体情况尚不清楚。目前,银行正配合警方调查,并处理善后事宜。株洲市公安局石峰分局田心派出所也表示已介入调查,但未透露细节。

悲剧背后的反思

这起事件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银行的“绿色通道”为何失灵? 在特殊情况下,银行应优先保障客户的生命权益,而非机械执行规定。

家庭应急准备是否充足? 家中有老人或行动不便者的家庭,应提前了解银行授权委托等手续,避免紧急情况下的被动。

社会支持体系如何完善? 社区、志愿者等组织可在类似事件中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协调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需求。

冰冷的制度与鲜活的生命

当一位病危老人被要求亲自到银行取款时,我们不禁要问: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客户,还是成了漠视生命的借口?银行在风险控制与人性化服务之间,是否找到了平衡点?

这起悲剧不应仅仅成为一场舆论风波,而应推动银行业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毕竟,在生命面前,任何规定都显得苍白无力。

您认为银行在这起事件中是否应承担更多责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拆书

拆书

每天拆解一本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