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让老十三辞掉铁帽子王,是报复雍正?不,他只是小看了允祥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有个事儿挺让人琢磨不透:邬思道要走那会儿,为啥非得跟老十三说,让他把“铁帽子亲王”这个头衔给卸了?
会不会其实就像有些朋友想的那样,老八他们就是想离间老十三和雍正,好报复雍正那种用完就扔的“卸磨杀驴”做法?
那肯定是不行的啊!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邬思道为啥劝老十三放弃铁帽子亲王这个位子的事儿。其实啊,他的目的不是想报复谁,而是出于好意。只不过呢,他没料到老十三这个人的性子那么倔。
【临别前的提醒】
雍正登基那晚,邬思道来了个自救大招,硬是把自己的命给保住了。他那一套做法,简直就像教科书一样。雍正本来动了杀心,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他,让他“半隐居”。
第二天,邬思道急急忙忙地从四爷府出发,要赶到跟雍正约好的地方,也就是去李卫那儿。但还没到城外头呢,老十三就骑着马飞快地赶上来了。
邬思道看到老十三的时候,心里头先是一惊,接着就提防上了。他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心里直犯嘀咕,雍正是不是又改变主意了,让老十三来取他性命呢。
不过,老十三接下来的动作,很快就让我心中的疑惑烟消云散了。
一瞅见邬思道,老十三立马从屋里拎出那坛藏了好多年的老酒,开口就说:
邬先生,这坛子里装的是您让四哥捎给我的半坛子酒,我一直留着没舍得全喝了。现在,我就用这碗酒,代替四哥向您表达敬意。我干了这碗,算是给您送行了。
说话中提到的“陈年老酒”就是指的那些在王府里积累了很多年的深厚感情。
换句话说,老十三通过提起“陈年老酒”这事儿,向邬思道表明,他俩的情分他一直记在心里,也很感激邬思道这些年来为他四哥出谋划策、费心费力。他这次来,就是诚心诚意给邬思道送行的,没别的意思。
邬思道一听就明白了老十三的弦外之音,脸上的表情立马放松了。
不过呢,邬思道没急着把碗里的酒干掉,反倒是问了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
有消息说,皇上打算在元旦那天,给十三爷封个铁帽子亲王的头衔,是真的吗?
邬思道突然向老十三抛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怀疑酒被下了毒,想要故意扯开话题,他其实是想试探试探老十三的反应。
究竟是想探个啥底细呢?
琢磨老十三心里到底是怎么看待“铁帽子亲王”这个头衔的。
邬思道看到老十三亲自来送他,心里头挺暖和的。为了表示感激,他琢磨着得给老十三支支招,告诉他怎么跟当上了皇帝的老四打交道。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在开口前,他得弄清楚老十三对“世袭亲王”这个称号是怎么想的。
要是老十三心里犯嘀咕,或者想听听他的看法,他就赶紧抓住机会给出点建议;要是老十三看着挺着急,那他就把一些不太合适的话给憋回去。
所以,当老十三接过话头,说那“铁帽子”挺稀罕时,邬思道立马打住了这个话题,把碗里的酒一口气干了,然后就准备上车走人。
说到底,一个乐意给,一个正好想要,他还能讲啥呢?这时候再多话就显得不懂事了。
就在邬思道迈开步子准备上车那会儿,老十三又一次喊住了他:
邬先生,真的,我们得跟您道个歉。咱们做得不好,对您有亏欠啊,邬先生。
这里有个事儿得琢磨琢磨:老十三心里头有没有数,说雍正曾经想过要除掉邬思道呢?
可能不太清楚这事儿。
这种不能见人的事儿,雍正肯定不会跟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老十三提,他还得在老十三面前保持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呢,好让老十三继续忠心耿耿地为他办事。
换句话讲,老十三之所以去给邬思道赔不是,就是因为他真心觉得雍正对不住邬思道。雍正这家伙,不但没好好对待邬思道这个立下大功的智囊,反而把他打发到了李卫那里。
听完老十三那满怀歉意的话语,邬思道心里头一热,觉得眼前的这位老十三,还是跟以前一样,是个心胸坦荡、有啥说啥的十三爷。这么一想,他就不再打算闷着不说了,而是开口讲了这么一段话:
十三爷,您这话可就说偏了。我呢,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做点事,这才帮衬着四爷。现在心愿实现了,我还有啥不满足的呢。咱俩打交道也有十五个年头了,十三爷,你那直性子、讲义气的劲儿,我是真心欣赏。眼瞅着要分开了,我得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那个铁帽子王的爵位,你得想办法推了,这样才能安稳过日子。你呀,对人世间的弯弯绕绕还不太懂。老话说得好,跟普通人交朋友,一起享福容易,一起吃苦难;但要是跟皇上打交道,一起扛过难关容易,一起享福可就难了。
这么明显的提醒和警告,老十三一听就懂,他表情严肃地回答:
邬先生,你尽管宽心,我觉得四哥不是那种会干出卸磨杀驴勾当的人。
说白了,老十三说的那句“你放心”,更像是说给自己壮胆,他心里其实没那么有把握,没表现出那么确定。
这么说是因为,在老十三被圈起来之前,他通过太子第二次被废那档子事,已经看出他四哥跟老八没啥两样,表面上仁义道德,背地里一肚子坏水。为了把太子拉下马,他四哥甚至不惜拿老十三当棋子布局,结果导致老十三被圈了足足十年。
经过那件事情之后,老十三心里头已经有了变化,他哪还能跟以前似的,毫无动摇地信任雍正啊。
后来,邬思道直接说了,那些替雍正暗中办事的家伙很快就得倒霉,老十三听了也没再吭声,就是这个理儿。
虽然他心里不愿意承认,但他明白邬思道讲的是真话。
【挑拨?善意?】
邬思道建议老十三放弃“铁帽子亲王”这个头衔,这背后是出于挑拨和报复呢,还是真心实意的善意提醒?
我琢磨着,其实后面那个说法更合逻辑。
说实话,邬思道完全有理由对雍正怀恨在心。雍正不光拆散了他和年秋月这对有情人,让年秋月成了自己的妃子,而且在坐上皇位后,还打算要了他的命。
讲邬思道打算搅和老十三和雍正的关系,以此来对付雍正,听起来也有点像那么回事。
但话说回来,这种“回击”方式压根儿就不像邬思道会干的事儿,跟他的形象和性格太不符了。
首先,时间点没选好。
邬思道虽然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但危险还没真正过去。现在他最关心的还是怎么保护好自己。他要是这时候脑子发热,跑去报复雍正,那简直就是找死。万一被发现了,他就彻底完蛋了。
而且,从故事的进展能瞧出来,要不是老十三真心实意地表现出来,邬思道早就一溜烟上车离开了,压根儿就没打算给老十三提个醒。
另外,这事儿太过简单,跟邬思道的水平完全不搭边。
要是邬思道真打算对雍正动手,他肯定不会用那种太幼稚的手段。那种办法既没啥真本事,又掌握不住结果,他干嘛要去冒那个险,做这种没意义的事呢。
另外,这也不符合邬思道的个性特点。
邬思道因为高福的死,心里头那叫一个后悔,眼泪都下来了。这事儿明摆着,邬思道这人,做事还是有原则的,不是那种啥都不顾、没心肝的家伙。所以说啊,像邬思道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为了跟雍正置气,就去坑害正直又心好的老十三呢。
说实话,老十三可是那个唯一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来给他送行的人。
换句话说,邬思道建议老十三放弃铁帽子亲王的职位,并不是出于对雍正的报复,而是真心实意地给他提个醒。
问题来了:老十三要是辞了铁帽子亲王的头衔,他能捞到什么好处呢?
在琢磨这个问题前,咱们得先搞清楚,雍正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老十三动手的。
首先,两人感情摆在那儿了;其次,老十三不可能干出害他的事儿;最关键的是,老十三对他来说太有价值了。
你得明白,这时候的雍正刚当上皇帝,位子还没坐热乎呢。老十四手里的兵权,虽说不用太担心,但咱可以通过控制粮草来让他动弹不得。可话说回来,老八那家伙根深蒂固,就没那么好对付了。
在整个朝廷里,老八的势力几乎占了一半,雍正这边呢,能靠得住的也就李卫、田文镜,还有那个时忠时叛的年羹尧了。
为了让朝廷安稳,确保政令能顺利推行,雍正决定给老八一个大权,让他做了总理王大臣。
但这么一来,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
老八手里握着大权,要是没人管他,那对雍正的皇位可是个大威胁。要说谁能镇得住老八,那非得老十三莫属,别人都不行。
上书房里的张廷玉和马齐,他们俩可不行。说到底,他们只是臣子,而那老八可是亲王,地位上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就算他们心里有想法,手上也没那个力量去实现。
老三其实挺有能力的,但他这人太懂得明哲保身了,明显不打算掺和进那些复杂的斗争中,更不可能站出来帮雍正对抗老八,去巩固雍正的权力。他才不会傻到为了这事儿去跟老八作对呢。
说白了,能担得起那份重任,既有本事又忠心耿耿,愿意全力支持雍正的,也就老十三一个人了。雍正心里跟明镜似的,肯定不会对老十三怎么样。
对于这事儿,邬思道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啥都门儿清。
他让老十三放弃铁帽子亲王的头衔,主要是这么想:有些东西,要是不去用它,没准儿能派上更大的用场。
邬思道觉得,老十三这人性格直率,心里藏不住事。以后帮着雍正的时候,很可能因为看法不一样就直接说出来。刚开始可能还没啥,但要是老这样,次数一多,雍正心里头肯定就不高兴了。
这时候,要不要当这个“铁帽子亲王”,差别可就显现出来了。
要是老十三拿了“铁帽子亲王”这个赏赐,对雍正来说,就算是对老十三仁至义尽了。老十三以前出的力和支持,现在都变成了实打实的好处。
碰到这种情况,老十三要是直接提反对意见或者看法不一样,雍正很可能就会觉得:这家伙是不是觉得自己功劳大,不把朕这个皇上当回事了。
要是老十三没接受那个“铁帽子亲王”的头衔,那他就能一直和雍正保持着亲近的关系,随时能聊聊心里话。他有啥说啥,那也都是真性情的流露。
像那些功劳啊、人情啥的,你要是不刻意去用,反而能显现出它们更大的好处和重要性。
另外,咱们得留个心眼儿,老十三这家伙,他随时都可能把兵权给抢回来。
老十三要是真戴上了“铁帽子亲王”的帽子,雍正心里头难免会犯嘀咕,多留个心眼。说到底,在那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什么亲情、信任,全都是脆弱得很,一戳就破。
有时候,心里一旦有了猜疑,那就等于给人定了罪。
这么说吧,邬思道让老十三放弃铁帽子亲王的位子,这招自我保护真是挺高明。但话说回来,邬思道没料到老十三变化那么大,十年的囚禁生活早让他彻底变了个人。
【老十三的以退为进】
雍正当上皇帝后,老十三虽然也在朝堂上商量国家大事,但他不太爱说话表态,所以很多时候,雍正只能自己动手来处理事情。
这让雍正原本打算用老十三来牵制老八的计划落了空,他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就有了雍正借着下棋的机会,对老十三发脾气的那段故事。
那天,雍正为了顾全老八的面子,没办法只好把直接指出“新钱问题”的孙嘉诚给批评了一顿。
会议结束后,雍正特意把老十三留下来,说是一起吃顿饭,下下棋,加深加深兄弟间的情谊。但说白了,他就是想找机会给老十三提个醒,希望以后碰到类似的事儿,老十三能主动站出来,帮他一把。
就算只剩下他们俩,老十三还是特别谨慎,守着那份君臣之间的规矩,不敢越界。
当李德全把棋盘拿过来时,雍正手里的那颗黑棋子就被替换了下去。在说这个之前得提一下,1949年以前,下围棋都是白子先走,黑子后走,这是“座子制”的规定。但1949年以后,“座子制”就被废除了,下棋的顺序才变成了先黑后白。还有啊,那时候的围棋棋子,白色代表的是阳,是天,因为天是尊贵的;而黑色呢,代表的是阴,是地,因为地是谦卑的。
后来聊到新钱的问题时,他说话非常小心,挑词选句都十分讲究,生怕出错。
看到这一幕,雍正心里头的火是越烧越旺。老十三呢,故意让着棋,连输了好几盘。雍正终于憋不住了,大发雷霆:
我看你现在跟以前的允祥差别越来越大了,以前你是那么大胆,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想笑就笑,想生气就生气。圣祖还亲自给你起了个“拼命十三郎”的绰号。可看看现在,你这是怎么了啊!
老十三说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这话一出,雍正火冒三丈,直接把棋子甩得满地都是。他直接挑明了,要老十三成为他的十三太保,别再像现在这样胆小怕事,唯命是从。
后来,雍正为了搞定老十三,先跟他聊了聊为啥得批评孙嘉诚,那些不好明说的苦衷。接着,他又满怀激情地说起要大力整治官场、改掉朝廷里那些老毛病,还讲了自己现在碰上的棘手事儿。
雍正都把话说绝了,老十三还能咋回应,只能表明态度了:
我这一辈子,就认皇上一个主子,皇上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现在主动请缨,想去青海跟罗布藏丹增的军队干一仗,只要咱们打场大胜仗,啥妖魔鬼怪都得躲一边去。到时候,皇上就能专心整治那些贪官污吏了。
这事儿让人琢磨:老十三是不是真被雍正给逼得没路了,才勉强表了个态?
不对!
其实老十三早就盼着这场像“君臣”一样的对话了,等了好久呢。
邬思道那档子事儿过后,再加上听说雍正把那些搞秘密任务的人都给收拾了,老十三心里头对雍正的看法就变了样。
老十三其实并不是想跟雍正闹翻,他就是心里没底,不知道当了皇上的四哥还需不需要他,具体要他干啥。在四哥没有明确表态前,老十三做事很小心,也想着保护自己,所以不会贸然往前冲,免得被雍正说成是“有功就骄傲”。
老十三这家伙真是精明,这完全是他被圈禁十年所磨练出来的智慧。
要想跟雍正处好关系,并且安全地参与政事,那就得等雍正明确表态或者提出要求。只有这样,他才能拿捏好参与政事的程度和界限,确保自己不会越界。
换句话说,老十三之前之所以话少又没精神,其实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同时也是在玩“退一步好向前冲”的游戏,就等着雍正自己来找他聊天呢。
这么说吧,邬思道没想到那十年的圈禁日子对老十三有这么大的影响,也小瞧了老十三保护自己的能力。
肯定的是,要是搁以前的老十三,他才不管不顾那么多呢,也不会想东想西。但十年的囚禁日子,让他对权势、对规矩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为了保全自己,为了能好好活下去,他得把那些棱角磨掉,把直性子收起来,把有话直说变成说话前得细细琢磨,把那份侠肝义胆换成处处小心。
这其实讲了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一个人怎么样,不光是看他天生啥样,更多时候得看他经历过啥,还有他现在站在哪儿。环境能打磨一个人,经历能让人变个样。
看你开心我就高兴,读读别人的经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拿文字给你我送点温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