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军衔制,彭总起初不赞成,65年军衔制被取消了,彭总却连连摇头
新中国建立后,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工作被摆上议事日程。此前经历几十年的战争,很难有时间和条件对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比如实行军衔制。彭德怀长期担任解放军副总司令,还是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对于军队内的事务,他的意见显然非常重要。

评衔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出人意料的是,起初彭老总并不太支持实施军衔制。他担心大家肩膀戴上了“牌牌”,会影响官兵一致的良好传统,滋长一部分干部的骄傲、攀比风气。所以在推进过程中,负责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并不怎么积极。
彭德怀是苦出身,参加革命后个人职务虽然越来越高,但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没改变,生活上追求极简,集中精力抓核心工作。他对于物质条件丝毫不看重,自然也就对军衔这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东西不感冒。

但彭总心里也有矛盾之处,有一位老部下曾当面向他诉苦:彭总啊,军衔制还是要尽快实施,我们这些人家里都有六七个孩子,得养活啊!彭德怀明白,下属这是说军衔与个人待遇挂钩,战争年代大家奉献那么多,如今实际的生活问题还是要解决吧,对方讲的不是没有道理。

而且把军衔制搞起来,并非全无实际意义,至少对协同作战时的指挥工作,是有显著帮助的:比如志愿军在朝鲜打仗时,往往是几个军、几个师一起参加战役,规模庞大。自己部队的官兵还能做到互相认识,友邻部队呢?服装没有标志物,确实很难快速区分上下级,也就无法有效地传达命令、指挥到位。
一番思忖后,彭总认为实行军衔制还是利大于弊。后来在评衔过程中,就元帅、大将一级军衔的评定,以及整个制度的完善,彭总给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他和罗荣桓等相关干部一起,努力促成了1955年全军授衔工作,前前后后大家付出了近3年的努力。

不过辛辛苦苦搞成的军衔制,却仅仅维持了十年时间,便在1965年被宣布取消。这十年间,外部影响因素比较多,军衔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在许多方面走了样。当然其中也有难处,比如大量将领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军队,或者职务有了较大幅度变化,很难完全按既定规则去调整军衔。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十年间,没有任何55年的少将晋升为中将,也没有人晋升上将、大将、元帅,连一个补位的都没有。

中苏关系也正是在这期间恶化的,而当年我国尝试实施军衔制,恰恰借鉴了苏军经验,不少地方与苏联军衔制是对标的。65年讨论取消军衔制时,这一条被诟病得比较厉害,成了“修正主义”的体现;加上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形势格外严峻,军队干部的工资负担过重,也是一个问题,矛头指向了军衔制。

关于取消军衔的事情,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彭总当时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他不在军队担任实职了。但彭总得知消息后,却忍不住连连摇头。根据彭总日记记载,他对65年的这一决定感到遗憾,认为实施军衔制不代表照搬苏联,对于咱们自己的军队正规化建设,起到了不少积极作用。他感到废除这项制度是一种倒退,不管怎样,老帅是在为军队发展殚精竭虑。
而在二十多年后的1988年,结合现代战争经验、以及军队工作的需要,经过军委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全军评衔、授衔积极开展。这不是对55式军衔的简单恢复,而是一次全新的工作,新军衔制一直延续至今,无论制度本身还是执行层面,都比过去更加合理有效。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