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副驾值30块,顺风车加价已成行业潜规则?
一、加价风波
坐副驾加价在顺风车场景中已是屡见不鲜了。在深圳科技园上班的王先生,上个月因要求开空调被加收20元;带着婴儿乘车的张女士,被司机以"儿童占座"为由多收15元。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7月顺风车服务投诉量同比上涨37%,其中62%涉及额外收费。
这些加价背后有套"民间定价规则"。在一喂司机群有司机吐露说流传着这样的定价口诀:"副驾加三十,行李加二十,夜间费用翻一番"。
北京司机老赵坦言:"现在油价涨、平台抽成高,接一单50块的车费,到手才36元。"
但乘客并不买账。大学生小陈展示了他的维权记录:上周因拒绝支付副驾驶加价费用,司机直接取消订单,平台最终补偿了10元优惠券。"现在上车就像开盲盒,不知道司机又会找出什么理由加钱。"
二、加价乱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平台规则存在明显漏洞。我对比了五家顺风车平台的用户协议,发现只有两家明确提到"不得以任何形式加价",但没有具体界定哪些情况属于违规。杭州交通执法队工作人员透露:"我们处理过司机以开空调、用充电口为由加价的投诉,但平台经常以'司乘私下协商'为由推脱。"
成本压力催生"花式收费"。专职跑顺风车的吴师傅掏出手机计算:每天跑200公里,扣除油电费路费加上车辆折旧和保养,净收入不到200元。"看到乘客带大件行李或者要求坐副驾,就觉得应该多收点。"这种心态在司机群体中相当普遍。
监管存在实际困难。广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坦言:"顺风车每日接单限4次,但实际存在大量司机用多个账号接单。"某平台前员工爆料,系统会优先派单给日活高的司机,变相鼓励职业化运营。
当分摊成本变成盈利手段,当互助出行异化为商业交易,监管与平台该如何守住那条模糊的底线?
当副驾驶座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当行车路线变成利益最大化的计算题,顺风车早已偏离了共享经济的初心。或许正如一位从业十年的司机所说:"现在哪有什么顺风车,都是披着共享外衣的黑车。”“没有黑车哪来的那么多便宜的顺风车可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