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身死,朱祁镇为何怒骂:匹夫误我大事

环球历史瞭望 1周前 (05-03) 阅读数 69 #推荐

1444 年的那个春日,北京城的气氛格外凝重。80 岁高龄的杨士奇,这位历经五朝的肱骨之臣,已然病入膏肓。他躺在病榻上,望着头顶的屋梁,眼神中满是忧虑与不甘,口中不时发出几声哀叫。回想起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一介贫寒书生,一步步走到朝堂权力的核心,辅佐数位帝王,开创了永乐盛世与仁宣之治的辉煌,可如今,看着大明王朝在新帝朱祁镇的统治下,渐渐偏离正轨,他满心焦急,却又无能为力。

早年的杨士奇,命运颇为坎坷。一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但他勤奋好学,哪怕生活艰苦,也未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建文元年,凭借自身的才学,他踏入仕途,参与《太祖实录》的编纂。此后,在明太宗朱棣时期,他因才学出众、为人正直,被选入内阁,开始崭露头角。在辅佐太子朱高炽的过程中,杨士奇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汉王朱高煦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联合赵王朱高燧不断在朱棣面前进谗言,使得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杨士奇始终坚定地站在太子一边,多次在朱棣面前为太子说好话,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帮助太子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比如,朱棣北巡期间,太子监国,因迎接朱棣稍迟,汉王趁机进谗,导致东宫官属大多被投入监狱,而杨士奇在被朱棣召见询问时,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称是自己和大臣们的罪过,太子依旧孝敬如初,这才让朱棣消除了对太子的疑虑,保全了太子的地位。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对杨士奇极为倚重。杨士奇也不负所望,积极进谏,为朝廷去除诸多弊端。他反对将军队多余的马匹分给官员并征收马驹的提议,认为这是重畜生而轻贤士;他劝说仁宗不要加罪于曾忤逆过自己的御史舒仲成,以维护诏书的信用;他为大理寺卿虞谦、少卿弋谦等直言进谏的官员辩白,使得他们得以复职或升职。在杨士奇等人的辅佐下,仁宗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杨士奇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王朱高煦造反被平定后,有人提议趁机擒拿赵王朱高燧,杨士奇坚决反对,他认为应当依据事实,有罪的不可赦免,无罪的则应妥善对待,对赵王加以防范即可,不必急于动武。最终,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保全了赵王,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内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宣宗驾崩后,年幼的朱祁镇即位。起初,太皇太后张氏与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辅政,朝政还算平稳。但随着张氏和杨荣相继去世,杨士奇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此时,朱祁镇身边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他仗着皇帝的宠信,在朝中肆意妄为,打压异己。

雪上加霜的是,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在地方上横行霸道,犯下杀人重罪。这一事件成为了王振攻击杨士奇的把柄。在王振的运作下,杨稷被抓,杨士奇也受到牵连。面对儿子的罪行,杨士奇痛心疾首,却又无力阻止事态的恶化。他向朱祁镇请罪,请求引咎辞职,但朱祁镇并未立即批准。此时的杨士奇,身心俱疲,却仍心系朝廷。他深知王振的专权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于是在病榻上挣扎着写下了最后一道奏折,希望能警醒朱祁镇,让他远离王振,重振朝纲。

可惜的是,当这道奏折呈到朱祁镇面前时,他只是匆匆浏览了几眼,便不屑地将其扔到一旁,还命人将奏折丢进户部的垃圾堆中。在朱祁镇看来,杨士奇此时不过是个迂腐的老头,他的话早已不合时宜。不久后,杨士奇怀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时光匆匆,五年后的 1449 年,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瓦剌。这场草率的出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惨败。明军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朱祁镇惊慌失措,他没有反思自己和王振决策的失误,反而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了已经去世的杨士奇身上,在诸将面前公开辱骂杨士奇是 “老匹夫”,痛斥他误了自己的大事。

但实际上,朱祁镇的失败,又怎能归咎于杨士奇呢?杨士奇一生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他的忠诚与智慧,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生前就曾多次提醒朱祁镇要警惕瓦剌的威胁,要亲贤臣、远小人,可朱祁镇却置若罔闻。直到遭遇如此惨败,他才追悔莫及,却又不敢正视自己的过错,只能将责任推给已逝的杨士奇。杨士奇若泉下有知,恐怕也会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哀吧。

好啦,今天的历史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别忘了点赞关注哟,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祝您生活顺心,财运亨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环球历史瞭望

环球历史瞭望

对比不同文明发展轨迹,拓宽历史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