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封讣告送到北京,毛主席含泪:与我夫人同葬
1962年,毛主席收到了一封讣告,一位名叫向振熙的老人去世了。得知消息后的主席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办公室里沉默了很久。这位离世的老人是谁?主席对他为何如此牵挂?
向振熙,湖南平江县人,出生于书香之家。而她的身份,正是杨昌济之妻,杨开慧之母。
1903年,在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多次科举落榜之后,杨昌济不愿再与守旧昏庸之人同流合污,于是他决定撇下妻子和孩子,只身一人前往日本。杨昌济离开的时候,杨开慧才两岁,她的哥哥也不过只有五岁。
他这一走,就意味着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将落到妻子一个人身上。不过,向振熙是一个明理懂事的女性,她非常支持丈夫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杨昌济临行前,她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塞进了丈夫的行囊之中。
此后10年的时间里,向振熙一边赚钱养家,一边教育孩子。直到1913年,杨昌济留学归来,久别的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回国后,时任教育部部长曾向杨昌济抛来橄榄枝,但他一心想改变新一代青年,所以思考过后选择了拒绝,最后成为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这里,也是杨家与毛家结缘的地方。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来到了杨昌济任教的学校读书,他们二人因此相识。因为思想观念的一致,再加上毛泽东自身的优秀,所以杨昌济对他十分赏识,还曾在日记中评价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他们师生二人经常在一起畅谈,毛泽东也时常会到杨昌济家中,有一回拜访的时候他见到了师母向振熙。对于这个出色的年轻人,向振熙早有耳闻。此前杨昌济在家中批改作业时,她就经常听丈夫夸赞这个学生。见到真人之后,她更是被这个有理想、有抱负、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深深吸引。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向杨昌济发来邀请,希望他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后来,杨教授一家迁居北京,临走的那天,毛泽东等人在码头含泪相送。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1918年8月,杨开慧正趴在桌子上给远在湖南的毛泽东写信,此后他们已经两个月没有见面了,内心的思念与日俱增。她写着写着,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面前站的正是她日思夜想的毛泽东,杨昌济和妻子听到熟悉的声音也连忙出来迎接。
原来,前不久杨昌济得知蔡元培发起了到法国勤工俭学的运动,他希望门下的几位弟子也能获得这个机会,于是就喊来了毛泽东等人。见面后,杨昌济又提出让毛泽东到北大深造的建议,但考虑到自己的年纪和其他客观因素,毛泽东犹豫了。杨昌济见况便说“学费我来负责。”一旁的向振熙紧跟着说“你要是没地方住,就先搬过来。”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杨家父母对毛泽东非常照顾,向振熙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对待。
可这样欢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后来杨昌济不幸离世,向振熙悲痛难忍,成日以泪洗面。好在有蔡元培和胡适等人相助,杨昌济才顺利被安葬。此后,向振熙便回到了湖南。
1920年,毛泽东到长沙开展革命事业,但却因为资金问题受困。同样身在长沙的向振熙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同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为夫妻,向振熙也从师母变成了岳母。
有了女婿之后,向振熙理应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很难成为现实。而毛泽东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希望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自己能让一家人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作为一个思想先进的女性,向振熙心里也明白,当前最紧要的是帮助毛泽东完成革命事业。所以那些年,她一直在背后默默提供帮助。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因素,毛泽东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岳母来照顾,对此向振熙毫无怨言,因为她知道自己帮的不只是女婿,也是一个能改变中国未来的人物。
1927年,蒋介石突然叛变,大量共产党人被反动派抓捕屠杀。杨开慧身为毛泽东的妻子,自然也成了敌人的目标之一。安全起见,她带着孩子到乡下与母亲一起生活。可反动派的屠刀最后还是伸向了杨开慧,1930年11月,年仅29岁的她在狱中离世。
这对于已经60岁的向振熙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50岁丧夫,如今又失去了女儿,她的内心如同刀割一般。可家里还有三个不满10岁的孩子,她不能就此一蹶不振。考虑到反动派的追捕行动还在继续,向振熙决定将三个年幼的孩子送往上海,而自己则一人留在老家渡过晚年。
历经多年的波折与动荡,这位老人终于在1949年看到了新中国解放的曙光。此时的她早已满头白发,过去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她都在盼望着这一刻的到来。听到消息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毛主席对远在湖南的岳母一直心怀感恩,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每个月都从工资中拿出一笔钱寄去长沙给向振熙养老。后来考虑到岳母年事已高,主席希望能把她接到北京来照顾,但此时的向振熙已经不想离开湖南了,因为这里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1950年,向振熙80大寿那天,她苦等了20年的外孙毛岸英带着贺礼出现在了她的面前。然而短短五年之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1962年,向振熙也离开了人世。
身在北京的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托人往长沙寄了一笔钱。最终,向振熙与女儿杨开慧葬在了一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