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四川人,祖先究竟来自哪里?解读湖广填四川的真相

大博讲历史故事 4天前 阅读数 155 #历史

如果你在网上搜“四川”,搜索工具会立马跳出来告诉你,那地方是个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的天府之国,坐落在盆地之中。

在网上搜一搜“四川人”,多半会直接跳出“独具特色”这四个字。

说起四川,这地儿有8000多万人口,到底有啥特别,谁也说不准。当地人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可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说自个儿老家是湖广孝感。这事儿不光四川人自己这么说,就连北方人也能翻出史料来,声称四川是他们祖宗的“迁徙之地”。

四川现在有了好多外来的朋友,那四川人的老祖宗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湖广填四川”这档子事儿。话说回来,四川这个地方,吸引了成百上千万的外来移民。那他们最开始是从哪儿迁移到四川的呢?这事儿得从“湖广填四川”说起。

大多数人心里头,四川那可是个物产丰富、天气好的地方,要是谁说四川人“移民”了,大家头一个念头肯定是这人本事大。但其实呢,事情压根不是这样。历史上四川经历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些时候,四川更像是需要别人来“搭把手”的那个。

尤其是那场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行动。领导人在拍板这个决策时,心里头的主意很清晰,用意也相当直白,就是要号召全天下的老百姓,一块儿把四川给“盘活”。

这说的是啥情况呢?咱们先不急着解答,来瞅瞅那个看起来啥都不缺、资源满满的四川,为啥还会轻易让自己“吃不上饭”。

大家都知道,这地方因为周围都是山,形状看起来像“川”字,所以就这么叫了。它坐落在一片大多是平原和盆地的地方,还被大山围着,这样的地形在古代可没被统治者们看在眼里,觉得它没啥大用。

其实原因挺直白。虽说这儿土地肥沃,可偏偏离政治中心老远。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就让它处在了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因为这儿山多林密,路也不好走,所以没法用自己的优势给统治者带来经济利益;同样因为山多林密,路难行,反叛的势力也不愿意先动四川,毕竟这样对他们掌控全国局势没啥好处。

说白了,四川这地儿因为位置特别,挺安静的,没啥大纷争。但问题也来了,要是打起仗来,这儿又偏又难走,上头的人再不管,那就只能被困在这盆地里,等死呗。

1259年那会儿,成吉思汗的孙娃子蒙哥在四川东边的地方打仗牺牲了。从这以后,四川就像是被贴上了“英雄城市”的标签,但其实这是它走向悲惨命运的第一步。

蒙古大军在四川地区碰到了强劲对手,凶狠的蒙哥大汗便对川东展开了残酷杀戮。在那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大约两千多万百姓惨遭杀害,只剩下六十万人左右。曾经被誉为“天府之国”、物资充裕的地方,转眼变成了满是苦难的人间地狱。

尽管蒙哥最终命丧于此,但想当年,四川的税收可是南宋的三分之一那么多,风光无限。可如今,它却成了全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更糟糕的是,元朝的统治者们只知道种地囤粮,在接下来的近一百年里,经济和人口都没能恢复过来。

朱元璋最终成功建立了明朝,那时候,四川的人口已经大幅减少,只剩下了大约10万人。为了能让四川快点恢复元气,朱元璋一当上皇帝,就马上推出了“湖广填四川”的计划。他想通过迁移人口的方法,让四川重新繁荣起来。

于是,湖广地区的难民、起义的农民,还有一些跟着政策走的普通老百姓,慢慢都搬到了四川,四川的人口也就回到了600万。大家伙儿都想着这下能安稳过日子了,可没想到,明崇祯十二年的时候,又有一拨农民起义,把四川的平静给搅和了。

张献忠在成都当上皇帝后,那儿就成了跟清军干架的主要地方。仗一打就是好多年,四川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人口,结果又一下子少了九成。这事儿太重要了,所以历史上有名的那次大移民——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就这么开始了。

不过,要说这明末清初的移民潮,跟元末明初那会儿的小打小闹比起来,那场面可真是惨烈多了,充满了悲壮色彩。

怎么说呢?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政治上的推动,那些在明末清初时迁移到四川的人们,最后竟成了官员们用来炫耀政绩的手段。

顺治六年那会儿,新皇上刚坐上龙椅,眼看着川东那边东西少得可怜,人也没几个,治理得一塌糊涂,他立马就下了道命令。这道命令说啥呢?就是给地让大家种,愿意来的还能入当地的户籍。说白了,就是要开垦荒地,让那儿热闹起来。

换句话说,只要有人自愿跑到四川,不仅能立马安家落户,还能按开垦的土地面积收粮食和银子。这么大的好处,湖南、湖北、广东那边的人都抢着来四川。结果,四川的人口从50万一下子涨到了100多万。

就在大伙都觉着自个儿捡了个大便宜,顺利搭上这班车时,一直藏在这儿的大老虎,给所有人好好上了一课。

四川有三十多年没啥人烟,结果山里的老虎就过上了好日子。没天敌,食物也充足,老虎就泛滥成灾了。这可害苦了头一批到四川的移民,损失特别大。就说从南充迁到四川的那506人吧,竟然有228个被老虎给吃了。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灵活的。当亲眼目睹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消逝,湖广一带的百姓对迁移到四川的兴趣大大减少。移民的人数一下子少了那么多,朝廷的官员们都愣住了:没人迁去四川,那他们白花花的功绩不就泡汤了吗?

紧急关头,巡抚右副都御史章德挺身而出。他给各地官府下了铁令,说啥也得把本地的流浪百姓集中起来,送到四川去。同时,还有个姓张的御史在一旁帮忙,把移民的数量跟官员的薪水绑在一块儿。这样一来,大批的湖广百姓,又一次无奈地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艰难旅程。

康熙帝在暗地里给官员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动手改了移民政策。他放出话来,说只要有人愿意搬到四川去,那地儿就能一直用着,而且以后税赋也不会涨。

世间熙熙攘攘,大家都是奔着好处去的,老虎也有吃饱的时候嘛。在金钱的吸引和权力的压迫下,湖广填四川的那个政策,最后还是变了味儿。全国各地的难民都往那儿跑,结果四川又慢慢繁荣起来了。

这回,算是实打实地站上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在经历了一段接受全国援助的困难时期后,没多久就碰上了新转机。

从康熙四十一年那会儿起,全国遭了大灾,饥荒闹得特别凶,以前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

为了找条活路,广东、江西,还有山东的老百姓纷纷跑到富裕的四川避难。到了康熙六十一年那会儿,“湖广填四川”时,当地的原住民在全省人口里只占了两成,剩下的全是来自各省的逃难者。

尽管他们是逃难至此,但这些难民却给四川带来了新活力。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江西的雕版印刷术、陕西的酿酒法子也都传到了这儿。到了乾隆年间,四川的粮食产量多到还能卖到湖南去,“天府之国”的美名又一次传遍了大江南北。

讲真,四川在人口变化这事儿上,真是全国独一份儿。当初“湖广填四川”的大动作,不光救了这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盆地,还让它吸收了好多外地的好东西,最后做到了好处大家享。

尽管路上满是艰辛不易,但在本地人和外来人互相帮助的日子里,四川就像一锅大杂烩,煮出了川渝人豪爽开朗的性格。想问问大家,对于历史上那个“湖广填四川”的事儿,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博讲历史故事

大博讲历史故事

大博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