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公子”引发的苏东坡争议:文化网红不能既要“流量”,又要“帽子”

虎纠牌万金油 1个月前 (04-04) 阅读数 3 #推荐

福建本千万文化网红“易公子”在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不经意写下一句“镇压人民起义”,将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这句话非同小可。在阶级史观下,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属实,苏轼文化偶像的形象将一落千丈。苏轼是否镇压人民起义,留给史学家讨论。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命题。别说一千年前的苏轼,就连一百多年前,福州船政名人方伯谦在甲午黄海海战中提前撤离战场的行为是否属于临阵脱逃,学界莫衷一是。另一位豪放派大家辛弃疾(衍生阅读),在渴望北复中原却报国无门的悲情形象下,屡被言官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他的私生活以今人眼光同样极具争议:养着六个小妾,还给她们起了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的花名。

人非圣贤,人无完人,研究历史人物要放在所处具体历史环境中考察。

真正引发传统苏派愤怒的核心是“意公子”作为一个文化型网红,通过短视频+畅销书的组合拳,趴在苏轼身上吃了个饱。既有流量(实际利益),又有帽子(全国政协委员、该书属于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达到传统苏派皓首穷经,难以企及的高度。

进而还要扭曲苏轼形象,简直是“吃着东坡肉,挖着东坡坟”。是可忍,熟不可忍,苏派群起而攻之。

从常理推测,“意公子”还捧着苏轼这碗饭,恨不得将他捧为“完人”,断不会将苏轼塑造为沾染百姓鲜血的侩子手。

合理的解释是“意公子”的镜头外那一群分工合作撰稿的刀笔吏,恰巧有成员在以为不太重要的附赠苏东坡年表上偷了点懒,参考了过时的学术史料。

恰巧,这个小错误又被恭候多时的苏派干将敏锐捕捉,上纲上线到学术不严谨、歪曲历史的高度。

毫无疑问,短视频在今天的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个黑人网红“speed”的中国直播之旅,就能被称为“中西方文化隔阂的破冰者”。

文化与网红碰撞出巨大流量,能将人推向巅峰,也能反噬着。

前有于丹不当解读《论语》后被迫退居幕后,后有董宇辉因多次错误言论导致人气大减。

比起干巴巴的文字,“意公子”在镜头前声情并茂、涕泪横流的解说,代入苏轼一生曲折跌宕、委屈苦闷的自我陶醉、自我感动,能够让粉丝快速获得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值得一些肯定。

但这种武侠小说式的快意恩仇、非黑即白,无形中将他的政敌推向了另一面,抹杀了宋代党争的复杂性。

当受众习惯于这种快消的知识消费,对历史的真相也就不以为意了。

在流量与真相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可能是文化型网红无解的难题。

“意公子”究竟是以时代流行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人,还是打着文化的幌子,赚取利益的生意人?

答案只有“她”背后的操盘手知晓。

抛砖引玉,理性探讨;原创不易,谢谢欣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虎纠牌万金油

虎纠牌万金油

八闽大地,七溜八溜,讲胡建人、虎纠人的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