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之顺治与董鄂妃篇

文史意林 1周前 (05-02) 阅读数 5 #历史

顺治十三年的暮春,紫禁城的牡丹开得格外绚烂。年仅十八岁的董鄂氏随家族女眷入宫朝见孝庄太后,恰逢顺治帝在永寿宫批阅奏折。这个出身满洲正白旗却又带有江南女孩的温婉气质,就这样撞进了少年天子的眼眸。

之前,顺治帝对后宫佳丽素来淡漠,前两任皇后皆因政治联姻而娶,毫无感情可言。但当他见到董鄂氏时,“但觉眼中心上,无一处不是她”。他后来在《孝献皇后行状》中回忆:“初见即惊为天人,复闻其言,如听仙乐,心魂俱醉。” 这种心动,不仅是容貌的吸引,更是灵魂的共振,典型的一见钟情。

这董鄂氏在满语中意思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董鄂部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归顺了后金,是满洲八旗著姓。董鄂妃的父亲鄂硕是正白旗的军官,鄂硕当年随清军南下,后来在苏杭一带驻扎。董鄂氏也因此受到江南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她本人天资聪慧,好读史书,精书法,她的汉文化修养却远超一般旗人女子,所以身上自带一种独特的风韵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娴静气质美。电视剧孝庄秘史中舒畅饰演的董鄂妃可以说非常符合这个形象,给人一种温婉可人的江南女孩形象。

另外,据《汤若望传》记载,她 “有德有才,实为罕有”,精通书法绘画,对《心经》《金刚经》等佛家经典亦有独到见解。

董鄂氏入宫仅一月有余,便被封为贤妃。同年九月,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火箭般的升迁速度,清代历史上十分罕见。更令人震惊的是,顺治帝在她晋封皇贵妃时,竟打破祖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 这是只有皇后册封时才有的殊荣。在清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后妃之故而大赦天下者,仅此一例。

董鄂氏也没有辜负顺治,她真的是也是一位贤内助。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处,全然不似帝王与后妃的尊卑有序。比如,每次顺治草草看奏折后就扔一边,董鄂氏就会提醒他要仔细看,顺治要她一起看,她又表示后宫不能干政;顺治下朝,她总是亲自安排他的饮食,嘘寒问暖,顺治加班到深夜,她也总是陪伴左右展卷研墨,侍奉汤茶;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官员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董鄂妃就要让顺治给她讲讲,互相学习探讨。

据《清稗类钞》记载,每日退朝后,顺治帝必至董鄂氏居所,与她一同诵读诗书、探讨佛法。每逢佳节,二人常以诗词相和,董鄂氏所作《咏荷》诗,深得顺治帝赞赏,命人刻于玉版之上,随身携带。

《咏荷》

“半亩方塘映碧天,

风摇翠盖露华鲜。

清香不逐群芳去,

只在濂溪笔砚边”

在后宫,董鄂氏虽然不是皇后,但是她殚精竭力,无微不至,尽心帮助皇后将宫中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她也守规矩,不恃宠而骄,侍奉孝惠章皇后更恪尽谦和。

然而董鄂氏的盛宠,还是引发了孝庄太后的警惕。作为科尔沁部出身的太后,她深知维系满蒙联姻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前两任皇后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而董鄂氏的崛起,意味着蒙古贵族在后宫的影响力将被削弱。因此,孝庄太后多次以 “后宫不得干政” 为由,限制董鄂氏与顺治帝的接触。

顺治帝与母亲孝庄太后的矛盾也因此日益激化,为了维护董鄂氏,他甚至一度想再次废后,改立董鄂氏为皇后。此举遭到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索尼、鳌拜等重臣联名上疏,以 “违背祖制” 为由力谏。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董鄂氏成为了风暴的中心,聪明如她深知自己的存在已危及朝政稳定,因此多次跪求顺治帝收回成命。

顺治十四年,董鄂氏生下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他不顾祖制,立即昭告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也!”,并为皇子大赦天下,这跟他爹皇太极来了一波相同的操作。然而,这份喜悦仅仅持续了三个月,皇四子就夭折了,他被追谥为 “和硕荣亲王”,顺治还为他修建了清代规格最高的皇子园寝。

董鄂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顺治帝每日亲自侍奉汤药,甚至放下朝政,日夜陪伴在她身边。据《北游集》记载,他曾对高僧玉林琇说:“朕骨瘦如柴,似此病躯,如何了得?” 可见其内心之煎熬。董鄂氏也确实非常贤惠,她在病中仍不忘劝慰顺治帝:“陛下万乘之尊,当以天下为重,勿以臣妾之故,荒废政务。”

痛失爱子后,顺治帝与董鄂氏更加沉溺于佛教。他们频繁召见高僧入宫讲经,甚至一度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玉林琇、憨璞聪等高僧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导师。这种对佛教的痴迷,既是对丧子之痛的逃避,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抗争。

顺治十七年,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她临终前留下遗言:“臣妾蒙陛下厚恩,虽死无憾。愿陛下善保圣体,永固鸿图,臣妾在九泉之下,亦感圣恩。”她的离世,如同一颗巨星陨落,照亮了紫禁城的夜空,却也带走了顺治帝生命中最后的温暖。

顺治帝为董鄂氏举办了清代规格最高的后妃葬礼。他不仅追封她为 “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还下令亲王以下、四品官以上俱成服,二十七日除服。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命三十名太监与宫女为董鄂氏殉葬,这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据《清稗类钞》记载,殉葬之日,顺治帝亲临现场,痛哭流涕:“朕不能复生卿,愿卿魂随朕去。”

董鄂氏的离世,彻底击垮了顺治帝。他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不理朝政,甚至多次试图自杀。据《汤若望传》记载,他曾对汤若望说:“朕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早日随她而去。”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感染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病情迅速恶化。正月初七日,他在养心殿驾崩,年仅二十四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第三子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帝。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史意林

文史意林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