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行人相撞案:法院道歉,反思不能迟到

海南版欧阳寒 5小时前 阅读数 18 #情感

一场普通的行人相撞纠纷,竟在舆论场掀起千层浪。青岛相关法院最终姗姗来迟的道歉声明,看似平息风波,却撕开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口子 —— 当机关单位日常热衷于开冗长的会议、改华丽的材料,用 “妙笔生花” 的辞藻堆砌政绩,为何面对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案情陈述,却连基本事实都能错漏百出?一句轻飘飘的 “派遣人员失误”,真能成为推脱责任的万能借口?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事件中法院最终直面问题,没有继续 “和稀泥”,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在那些看似严谨的公文背后,在那些冠冕堂皇的会议纪要之中,究竟还藏着多少对群众诉求的敷衍?当工作人员能在汇报材料上雕琢出精美排比句,能在总结报告里罗列漂亮的数据图表,却连一份声明都写得前言不搭后语,这暴露出的不仅是业务能力的短板,更是责任意识的缺失。

倘若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文字表述错误,尚且能通过道歉挽回些许信任。但倘若错误发生在审判环节,那毁掉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若不是舆论的持续发酵,这个错误是否就会像无数未被曝光的问题一样,被悄无声息地掩盖在层层文件之下?单位内部看似完备的审核流程、流转制度,在现实中却沦为一纸空文,这才是最可怕的 “形式主义”。

青岛行人相撞案的道歉风波,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提醒着所有职能部门:群众利益无小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公信力坍塌。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重新审视工作流程,建立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每一份文件都经得起推敲,每一个决定都经得起检验,才能避免 “道歉声明” 再次成为公众的笑柄,才能让群众重拾对公信力的信心。毕竟,信任如瓷器,摔碎容易,修复却难上加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海南版欧阳寒

海南版欧阳寒

做有烟火气息的事,就是这么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