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全球网约车鼻祖投了中国自动驾驶

融资中国 12小时前 阅读数 37 #财经

也许2025年将成为行业的转折点,破晓即将来临。

曾经的硅谷打车软件、全球网约车鼻祖Uber,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自动驾驶领域的八爪鱼。

近日,Uber宣布将在已有的投资基础上,向文远知行追加1亿美元(约合7.21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据内部消息人士透露,这笔投资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完成交割,这标志着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

按照双方的规划,未来五年内,Uber和文远知行计划在国际上新拓展15座城市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版图,涵盖欧洲、中东等核心市场。实际上,早在2024年9月,Uber就与文远知行达成了战略合作,此后合作进程不断加速。2024年12月,双方在阿布扎比联合启动了Robotaxi公开运营服务,预计到2025年年中,当地运营车队规模将扩大到50台。2025年4月,合作进一步拓展至迪拜,将该地区纳入自动驾驶服务覆盖范围。在此次深化合作中,双方明确了战略规划,将以每年新增多座城市的节奏,在中美以外的国际市场进行规模化布局,并持续扩充Robotaxi车队。未来,用户可以通过Uber应用程序直接呼叫文远知行的自动驾驶车辆,而Uber将利用其成熟的运营体系,全面负责车队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Uber还宣布与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和车队将在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从战略布局来看,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动作频频。一方面,它与Waymo合作开展无人出租车业务;另一方面,又与Momenta合作为欧洲车企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它还允许特斯拉的Robotaxi接入自家平台。如今,随着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加入,Uber的自动驾驶版图进一步扩大。

不造车、不研发,仅靠平台整合和资本运作,Uber硬生生把自己送上全球自动驾驶食物链顶端。

从自动驾驶掘金者到卖铲人的转变

1848年,美国加州河谷发现了黄金,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球。成千上万的人带着一夜暴富的幻想,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加州,试图在这片土地上挖掘出属于自己的财富。

然而,淘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真正成功的淘金者少之又少,许多人怀着希望而来,却带着失望而归。但与此同时,那些为淘金者提供工具、物资和服务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2025年的美国,类似的场景在Robotaxi行业再次上演。作为美国共享出行行业的领军企业,Uber也曾是Robotaxi领域的“淘金者”。

在Uber的构想中,Robotaxi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未来图景。通过去除高昂的人力成本,Robotaxi能够为网约车业务带来更高的利润空间。此外,更加集中和统一的运营管理也能节省大量运营成本。因此,美国的共享出行公司纷纷加大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

2015年,Uber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成立了自动驾驶汽车研究中心。2016年,Uber收购了自动驾驶卡车初创公司Otto,该公司创始人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曾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核心成员,而该项目正是如今Waymo的前身。同年9月,Uber在匹兹堡首次推出了Robotaxi服务。

2017年,Uber与沃尔沃达成合作,共同投入3亿美元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

然而,2018年的一场事故给Uber的自动驾驶业务带来了沉重打击。2018年3月19日,一辆Uber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致命交通事故,导致一名行人丧生,这也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汽车致人死亡事故。这起事故不仅严重损害了Uber在公众和监管机构中的信任度,还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事故发生后,Uber不得不暂停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尽管如此,Robotaxi的潜在收益依然极具吸引力,Uber并未放弃努力。

2019年4月,Uber将其自动驾驶部门分拆,成立了Uber ATG,并获得了来自丰田、软银等公司的约1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72.5亿美元。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2020年这一年,Uber的财务状况面临巨大挑战,全年净亏损高达67.68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业务成为了烧钱的“重灾区”。在2020年的前9个月,Uber ATG及其他技术部门的净亏损达到了3.03亿美元,同时,Uber还为ATG及其他技术项目投入了4.57亿美元的研发资金。

2020年12月8日,Uber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宣布出售其自动驾驶部门Uber ATG。令人感慨的是,曾经估值高达72.5亿美元的Uber ATG,在此时估值已经缩水至40亿美元。这一交易也标志着Uber在Robotaxi领域的自主发展暂时告一段落。

经过一番反思,Uber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我何必自己造车呢?”

2023年9月,Uber与自动驾驶卡车运输公司Waabi达成合作,在美国达拉斯和休斯顿之间开展了有司机监督的商业试运行。紧接着在2023年10月,Uber与Waymo合作,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推出了Robotaxi服务。

到了2024年10月,Uber与Waymo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扩展至美国德州奥斯汀和亚特兰大。在这两个城市,用户只能通过Uber的应用程序来呼叫Waymo的Robotaxi。

在这样的战略布局下,Waymo在2023年11月成功占据了旧金山出行服务市场22%的份额。

或许正是这次合作的成功,促使Uber开始从“掘金者”向“卖铲人”的角色转变。

Uber的思路十分清晰:“你们专注于造车,我负责接单,我们一起把市场做大,到分钱的时候再Battle。”

Uber的这种“混合模式”堪称妙招。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背后的技术供应商是谁,他们只需要知道,通过Uber平台才能叫到车即可。

盯上中国自动驾驶龙头

自从Uber推出这一战略以来,它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接触优秀的自动驾驶企业,仿佛一位“猎手”,在自动驾驶领域精心布局。

Uber的“撒网”行动并非随机,而是精准地筛选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顶尖企业,构建了一个从技术研发到实际落地的完整生态系统。

首先就是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头羊”Waymo。2025年,Uber与Waymo在奥斯汀市和亚特兰大联合推出了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用户可以通过Uber App免费匹配到Waymo的无人驾驶车辆。目前,在奥斯汀,Waymo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每周的运营次数已经达到了20万次。用户通过Uber App下单时,系统会明确提示“本次行程由Waymo提供服务”,并且还提供了切换为人类驾驶的选项。

此外,Uber还与May Mobility、大众汽车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于2025年6月在奥斯汀推出无人驾驶乘车服务,与Uber和Waymo展开正面竞争。特斯拉的Robotaxi将基于其全自动驾驶技术,用户同样可以通过Uber App进行叫车。

除了上述企业,Uber今年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

5月3日,Momenta与Uber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Momenta的自动驾驶车辆引入Uber平台,共同推动国际市场自动驾驶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

Momenta由清华大学毕业生曹旭东创立,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之一。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Momenta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资本市场上,Momenta凭借其独特的“飞轮式L4”技术路径和量产数据驱动的算法框架,获得了众多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Momenta已完成7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1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87亿元。其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创新工场、蓝湖资本、纪源资本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以及蔚来资本、上汽、丰田、博世等产业资本。

通过双方合作的官方公告,用户可以在全球任何可以使用Uber的地方,叫到由Momenta技术支持的Robotaxi。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出海。在Momenta之前,从未有任何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海外落地。

除了上述合作外,已经在美股上市的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也与Uber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小马智行的Robotaxi服务和车队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接入Uber平台。

此次合作将首先在中东市场启动,并计划在未来逐步拓展至更多国际市场。服务上线后,乘客在使用Uber App预约行程时,将可以选择由小马智行的Robotaxi车辆提供服务。这一合作标志着小马智行“扎根中国,放眼全球”战略的关键一步。

与上述两家企业的单独合作不同,文远知行此次不仅与Uber扩大了战略合作,还获得了Uber的7亿元人民币融资。这也是Uber在自动驾驶领域迄今为止投入金额最大的一次。

文远知行与Uber共同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欧洲、中东等国际市场的15座城市大规模部署自动驾驶Robotaxi服务。文远知行同样是美股上市公司,其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为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

据相关统计,文远知行累计融资已超过11亿美元,其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博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日产、宇通集团、广汽资本、广州产投、英伟达、德昌电机、启明创投、创新工场、国开金融、国调基金、凯雷、中阿基金、IDG资本、CMC资本、基石资本、华创资本、昆仲资本等。

至此,中国三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均已与Uber建立了合作关系。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可以通过Uber平台走向全球,探索海外市场的商业化机会;而对Uber来说,随着这些企业的合作,Uber有望成为全球Robotaxi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Robotaxi想盈利,就要走向海外?

当下,出行行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加速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2月21日,小马智行在广州正式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示范运营专线。市民可以乘坐自动驾驶出租车,从广州市中心的指定地点往返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这标志着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2月24日,文远知行的新一代量产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GXR获得了在北京开展“车内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收费服务的批准。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意味着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正在逐步推进。

此前,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业绩会议上披露了萝卜快跑的新战略。他指出:“2025年将是萝卜快跑的关键扩张年份,我们将积极寻求与各方的合作,包括出行服务平台、出租车公司以及第三方车队运营方等。”

行业专家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从各大城市的试点区域向出行核心区域拓展,如同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必将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宣告出行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但是,但火热的另一面,盈利难题仍是悬在Robotaxi企业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根据文远知行的招股书数据,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8亿元、5.28亿元、4亿元和1.5亿元,累计亏损约50亿元。同期,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43亿元、7.59亿元、10.58亿元和5.17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约3倍、1.5倍、2.5倍和3.5倍。

小马智行最新的招股书显示,其2022年和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6839万美元和7190万美元(同比增长5.1%),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3951万美元(同比增长85.5%)。近三年总营收超过1.79亿美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盈利难题,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多家Robotaxi企业的共识。

2024年12月,文远知行与Uber合作在中东地区落地Robotaxi车队,服务范围覆盖阿布扎比的核心区域。双方计划在2025年升级至纯无人商业化运营服务。

近日,香港机场管理局宣布,载客无人车最快将在明年底前投入运行。期间,香港机场管理局向媒体展示了多款无人驾驶车辆,其中大部分已经或即将在机场投入使用。小马智行的第六代无人驾驶Robotaxi也受邀进行了展示。

据小马智行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透露,公司将在首尔江南区很快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并逐步从测试阶段过渡到示范运营阶段。她还表示:“除了韩国,今年我们还在卢森堡建立了新的研发中心,车辆已经抵达卢森堡,很快我们也将看到我们的车辆在欧洲开始道路测试和后续的落地运营。”此外,文远知行在中东的自动驾驶车辆落地情况也将陆续公布。

据相关统计报告,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达到118.5亿元,并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规模化产业化的机遇。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创造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展望2025年,行业内企业普遍设定了明确的目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实现盈亏平衡,并在更多国内外区域验证商业化模式。2025年或许将成为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融资中国

融资中国

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