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不让跑跳,手机推送负能量?为什么孩子吃穿不愁,抑郁却越来越多?四大真相扎心了
为什么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患抑郁症小孩却越来越多了呢?
一、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单调。
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孩子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单调。
我们小的时候很少待在家里,到处跑来跑去。不是上树掏鸟窝,就是下河捉鱼虾,每天都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现在的孩子不是在学校里,就是在家里,很少有机会释放天性。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课间十分钟,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不让孩子出去跑、出去跳。
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发展的天性,是要变得更丰富,要接收更多的信息。
所以如果老是让孩子写作业,除了写作业什么事都不干,不出去玩,不出去跟这个真实世界有更多的互动,孩子的大脑就变得贫瘠。
贫瘠的大脑一旦钻入了消极的牛角尖,它就会带来更多抑郁的体验,而不是更多健康的成长。
二、小孩子有时候会模仿学习,小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是最高的。
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效应"正在校园蔓延——当一个孩子通过自伤行为获得关注,同伴会不自觉模仿这种"求救方式"。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小学生会成群结队地一起去做一件事情。
一个抑郁的事情,一旦出现在某一个小学生身上,其他小学生就可能会去模仿他、学习他。所以模仿学习会让负面信息传递更快,会影响到更多小学生。
三、大数据会猜你喜欢。
比如说刷手机,你看到一个负面的信息,多停留两秒,它接下来就总是会给你推送这些负面的新闻。那你的生活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负面信息的茧房,它也会让你越来越抑郁。
实际上你看到这个负面信息之后,应该再去看一些积极的信息来对冲。但是系统知道你“爱”看这个负面的信息,就让负面的信息,而且是同一个新闻的负面信息不断地轰炸你。
当孩子在短视频平台多停留几秒抑郁话题,系统便持续推送"我被世界抛弃了""活着真没意思"等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追踪研究显示,日均刷短视频超2小时的青少年,认知偏差发生率提升47%。
四、成年人看不见的"三重困境":无用 无望 无助
在父母眼中,"不挣钱不养家只读书"的孩子何来烦恼?但那些深夜躲在被窝哭泣的少年,正在经历三重精神困境:
1、无用感:成绩成为唯一价值标尺,考不上名校便被定义为"失败者"。
2、无望感:目睹父母婚姻的一地鸡毛,提前对未来亲密关系丧失信心。
3、无助感:当说出"我好累"时,得到的回应永远是"矫情""想太多"。
物质的富足没能填补精神的缺口,孩子的抑郁困境,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书写的时代考题。
打破限制、拒绝偏见、优化信息环境,多些倾听与理解,才能让孩子们远离阴霾,真正拥抱阳光与成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