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乌矿产协议”:乌克兰的重大胜利!

一波三折的美国与乌克兰之间所谓的“矿产协议”终于签署。
从特朗普政府最初提出的近乎让乌克兰美国的初始协议,到在白宫上演骂战,再到协议内容再三修改,各界持股高度关注协议的进展,同时也一度认为协议就此流产。
但在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泽连斯基政府强烈反弹,以及国际舆论的综合作用下,双方最终签署了一个看上去还“四平八稳”的协议。
之所以那么说,是因为协议最初要求的美国对乌克兰矿产的控制权,以及对既往援助款的追偿等苛刻条款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面向为乌克兰矿产开发和战后重建筹措资金。
而美国则主要是在乌克兰矿产开发和战后重方面取得了主要的影响力,并扩展了稀土等重要矿产的供应链,而非直接攫取乌克兰矿产资源或侵犯乌主权。
应该说,这份协议的核心内容仍然具有对等性,取得了难得的“双赢”,虽然过程非常艰难。
同时,这份协议对当前俄乌战争走向和乌克兰战后重建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协议核心条款
从最终版本签署的协议核心条款看,协议的原则精神更多的是体现“合作”而非掠夺。
在资源主权与控制权问题上,乌克兰明确保留所有地下矿产和自然资源的完全所有权,政府可以自主决定开采地点,且协议不涉及私有化或国企改革(如乌克兰石油公司仍为国有)。
矿产开发和战后重建方面,美乌双方共同设立 “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各占50%股权,且无主导表决权。
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新矿产和油气项目许可证收入的50%,而现有项目收入不纳入基金。
在基金收益分配方面,约定前10年利润全部用于乌克兰重建及新项目投资,暂不分配。
在税收与投资保障方面,约定基金收入及注资在美乌两国均免税,以吸引全球资本,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为基金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协议的法律与执行,仅需修改乌克兰预算法即可生效,但需议会批准。同时,协议明确不与乌克兰加入欧盟的义务冲突。
战略影响与意义
这份矿产协议对美乌两国,乃至全球格局都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和意义
首先对乌克兰而言,在政治层面保留对本国矿产的主权前提下,通过美国的出资和影响力可以加速国际资本参与矿产开发和战后重建。
同时,通过签署协议,也挽救了一度面临崩盘的美乌关系,让乌克兰得以继续获得美国军事援助对抗俄罗斯,并让美国深度参与战后重建。
对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急于通过里程碑性质的交易和协议向选民交代,以兑现选举承诺和缓解各方的压力。这次的矿产协议,至少在面上政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而在实际经济利益方面,美国虽然不能直接夺取乌克兰矿产资源,但至少是锁定了稀土、锂、石墨等关键矿产,可以丰富相关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战略层面,虽然特朗普一再表示要从欧洲和俄乌战争中抽身,但实际并不愿意放弃影响力和经济利益。
而通过这次的矿产协议,美国也是以经济合作的形式长期深度绑定了乌克兰,避免自身在乌克兰问题和欧洲事务上失去影响力。
对俄乌战争而言,这份协议显然缓和了美乌关系,而激化了美俄矛盾。美国和乌克兰既然已经确立了长远的经济合作关系和共同利益,则自然应该并肩作战对抗俄罗斯。
但对全球的经济与资源格局而言,这份协议又体现出某种不良的示范效应:美国可以通过此类协议“趁人之危”强化对某些战略资源的控制,那别国是否也可以效仿?
争议与风险
这份协议总体而言,算是让美乌两国皆大欢喜,但执行难度和潜在风险仍然不小。
首先是乌克兰矿产资源高度集中于东部和南部矿带,尤其是铁、锰、煤炭及战略金属,但地缘冲突使其开发面临巨大挑战。
数据显示:乌克兰约56%的硬煤、20%的天然气田、11%的油田及顿巴斯70%的矿产被俄罗斯控制,开发严重受阻。
再联系到此前传闻的特朗普抛出的俄乌“和平协议”,是要让乌克兰放弃乌东和克里米亚,那上哪去开发矿产?显得非常矛盾。
再从协议具体执行的细节看,乌克兰之前一直期待的安全保障条款缺失、基金治理和分配的细节待定,未来也都可能引发履约层面的争议。
但不管怎么说,乌克兰以一个小国、弱国、被侵略国和受援助国,面对世界头号的极限施压,仍能不卑不亢、纵横捭阖地在不失去主权和尊严的前提下,维护好国际关系和本国利益,并为战后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失为一项重大胜利,也彰显了泽连斯基及其政府的大智大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