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武汉工厂又提速!提前两月交付藏着啥秘密?

宝粉看时尚 4天前 阅读数 186 #时尚

五月的武汉光谷,阳光穿过工地的脚手架,在刚封顶的厂房外墙上投下斑驳光影。

站在高处俯瞰,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的建设现场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装修工人在内部铺设管线,运输车辆在室外来回穿梭,连食堂和宿舍楼的外墙都刷上了米白色涂料。

谁能想到,这个被网友称为“光谷新地标”的项目,正以“提前两个月交付”的速度,刷新着人们对“智能制造”的认知。

从“签约”到“封顶”:200天跑出的“光谷加速度”

故事要从2024年8月说起。

那时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刚签约落户光谷,就被贴上了“第三座智能工厂”的标签——前两座分别是手机智能工厂和汽车超级工厂。谁也没想到,这场“双向奔赴”会快成一道闪电:签约3个月就开工,开工2个月就封顶,连中建三局的工程师都感慨“比合同节点提前了一个月”。

快的背后是“政企联动”的默契。据项目现场负责人透露,从拿地到定标,4亿合同的审批只用了20天;春节期间,近400名工人放弃回家,每天在工地干满10小时;连制冷机组、空气压缩机这些“大家伙”,都赶在封顶后第一时间运抵安装。“光谷的干部常来现场问需求,我们的工程师24小时盯着进度表。”一位参与建设的工人说,“大家心里都有个目标——2025年11月首台空调下线,2026年大规模量产。”

招工、培训、量产:小米在下一盘“全栈自研”大棋

工厂建得快,人才招得更急。

打开招聘网站,“物资管理负责人(武汉空调工厂)”“EHS工程师(空调工厂)”等岗位挂了快两个月,年薪10-20k的待遇吸引了不少本地求职者。“生产人员现在都在小米中试工厂培训,等装修一结束就搬过来。”小米集团有关负责人的话,让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应届生小陈动了心:“我同学去年进了小米武汉总部,说那边65%都是研发岗,连食堂都有技术沙龙。”

这不是偶然。

数据显示,小米武汉总部近7年营收超1100亿元,吸纳了2500多名大学生,其中不少人从“米粉”变成了“小米人”。29岁的张咪咪就是典型——她从武汉理工硕士毕业,如今已是供应链产品经理,“每天对接的都是‘冰空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品牌的技术突破”。

工厂的“野心”远不止生产。这里规划了六大核心分厂,要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的装配;还建了百余间先进实验室,要实现“设计-研发-生产”闭环。更关键的是,武汉将成为小米智能家电的“全球制造起点”,未来这套“智能标准工厂”模式还会复制到其他城市。

从“家电大本营”到“世界光谷”:一场双赢的“双向奔赴”

“近三年大家电业绩连续同比增长近50%”,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这句话,道破了武汉对小米的意义——这里不只是工厂,更是“家电大本营”。从2024年8月签约到现在,小米在光谷拿了37万平方米工业用地,未来能容纳上万人;从手机到汽车再到家电,三座智能工厂像三颗棋子,串起了小米“全品类”的版图。

对武汉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产业升级”的机遇?光谷的“光芯屏端网”产业本就强势,小米的加入让“端”的环节更完整。“以前我们说‘世界光谷’,更多是光电子;现在有了智能家电的‘制造+研发’,产业链更厚了。”一位光谷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坦言,“工厂投产后,不仅能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留下来。”

站在工地旁的临时观景台,能看到不远处小米武汉总部的橙色大楼。

那里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调试代码,这里的工人正为厂房最后一遍打磨。

有人说,这是“研发”和“制造”的同频共振;也有人说,这是“光谷速度”和“小米效率”的完美融合。但更重要的是,当一座工厂提前两个月交付时,它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提前”,更是中国智能制造“提前”的缩影——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我们正用速度和精度,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产业故事。

或许用不了多久,当我们在客厅打开小米空调时,会想起2025年春天的武汉光谷——那里有一群人,正用汗水和智慧,为“中国智造”按下加速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宝粉看时尚

宝粉看时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