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宋朝的无冕女皇,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为何最后放弃称帝?
提起历史上的女皇,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武则天。毕竟中华文明2000多年历史,就他一个女皇。
事实上,还有一人,距离女皇之位只有一步之遥。只是他到了最后一步,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皇位,她就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那么刘娥为何能够抵御住权力的诱惑,放弃称帝呢?主要有四点原因。
这一切都要从刘娥的早年经历说起,看懂了这一切,才能理解刘娥这个人。
刘娥原本出身自官宦世家,祖父乃是后晋和后汉时期的右骁卫大将军刘廷庆,父亲则是则是赵匡胤麾下的虎捷都指挥使刘通,后出任嘉州刺史。
按理说刘娥的出身并不差。可惜天不遂人愿,当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家中发生变故,刘娥的父母一同去世。刘娥被母亲的娘家人收留。
按照古代的说法“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刘娥的母亲既然已经出嫁,那就是外人了。因此刘娥打小就不受待见,处处受人刁难。等她年纪稍长,就被赶了出去。
刘娥一个小孩子,还是个弱女子,想要养活自己,选择十分少。幸好她有一副好嗓子,被某个“阿姨”看重,带回去培养成了歌姬。
此后,刘娥便频频出入当时的各种娱乐场所,靠着卖艺来养活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刘娥结识了一个名叫龚美的银匠,二人很快便坠入爱河。
儿时的遭遇,让刘娥十分珍视这段感情。为了让龚美安心,刘娥辞去了原本的工作,并拿出多年的积蓄,资助龚美的事业。
龚美原本在当地就是颇有名气的银匠,加上有刘娥的资助,他打算去宋朝的都城开封府闯荡一番。刚好也可以让刘娥远离这个伤心地。
理想很丰满,可惜现实很骨感。夫妻二人的开封生活十分不如意。
国都就是不一样,什么都贵,日常开销一下子就翻了数倍,这倒没啥,开销大,如果赚得多,那也没事。
可惜开封这地方,能人异士太多了,龚美的手艺在蜀地算是上乘,但是到了开封府,也就是个一般水平。那些达官贵人不缺钱,做首饰都是找最好的那几位银匠,龚美的生意十分凄凉。
短短几个月下来,龚美夫妻的那点身家就消耗殆尽,这日子是没法过下去了。
刘娥劝丈夫,要不还是回去算了。可惜龚美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差了些,如果在开封府再待上一些时日,也许就能出现转机。
可是这盘缠从何而来呢?龚美看着自己貌美如花的妻子,突然有了主意。
一天,龚美领着一个叫张耆的人来到家中,在看到刘娥后,张耆十分满意,给了龚美一袋银子,便拉着刘娥,让她跟着自己走。刘娥这才知道,她深爱的夫君竟然将她给卖了。
此事对于刘娥的伤害极深,对她后来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张耆乃是军中指挥使,此时效力于韩王赵恒麾下。张耆买下刘娥,其实是为了讨好赵恒。赵恒对于刘娥十分喜欢,张耆因为此事也得到了不少封赏。
后来宋太宗去世,赵恒意外继位,史称宋真宗。而刘娥也从一个低阶嫔妃开始,一步步迈向皇后的宝座,进而开始插手朝政,最后临朝称制,距离称帝也只有一步之遥。
从刘娥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他经历的抛弃、遗弃太多了。婴儿时期,父母就丢下她撒手人寰。幼年,又遭到母亲娘家人的嫌弃,流落街头。后来以为找到了真爱,可惜却遭到背叛,再次被舍弃。
这样的人,是十分缺乏安全感的,他对于亲情、爱情都缺乏信任。她为什么要当皇后?因为爱情不可信,做嫔妃,说不定哪天就失宠了。但是皇后不一样,即使宋真宗不喜欢她了,最多只能冷落她。只要她不犯错,皇后之位还是很稳的。
同理,她为什么想效仿武则天?因为亲情不可靠,更何况宋仁宗还不是刘娥亲生的,是她的侍女李氏所生,对于刘娥来说,这个“儿子”是靠不住的。因此,她只有自己执掌朝政才能确保自己的一切。
至于做不做女皇,对她来说没那么重要。毕竟她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女皇的名号,做不做女皇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次,刘娥缺乏强大的家族支持武则天能成事,离不开武氏族人的支持。而武氏一族在唐初的地位极高,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乃是唐高祖李渊的功勋重臣,为了帮助李渊起兵,武士彟出力颇多。因此武士彟得封应国公,其族人有不少入朝为官。
也就是说,武氏一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原本就不弱。有他们帮衬,武则天在朝堂上自然是无人可挡,这才能够成为一代女皇。
反观刘娥,父母双亡。对于还是婴儿的她,父亲的家族压根不收留她。而母亲的族人也很嫌弃她。
而且她父亲也就是个指挥使、刺史的水平,在朝堂上算不上太大的官。就算父母的族人肯帮衬她,也发挥不了多大助力。
以至于刘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只得封自己的前夫龚美为官,令其帮衬自己。要说刘娥不恨龚美,那是不可能的。可惜他身边无人可用,这才不得不选择龚美。否则他势单力薄,如何与朝堂上那些“老狐狸”斗法?
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娥的窘境。他的条件远不如武则天。
其三,朝堂上的阻力太大,刘娥差点有性命之危别说称帝了,刘娥只是想做个皇后,就已经面对着巨大的阻力。
当时以寇准为首的一群朝廷重臣,全都反对宋真宗立刘娥为皇后。理由也很简单,刘娥的出身太低了,尤其是他还做过歌姬。
相反,朝臣们都建议宋真宗立前宰相沈伦的孙女为皇后。
后来,宋真宗以刘娥“生下”唯一的皇子为由,执意立其为皇后。翰林学士杨亿直接拒绝草拟诏书。
立刘娥为皇后这事,前前后后拉锯了好几年,最终才成功。
但是,这些与刘娥后来所面对的阻力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由于宋真宗的身体每况愈下,刘娥得以开始接触朝政,她的权势不断商量,让宋真宗开始担心她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打算让太子监国,借此夺去刘娥手中的权力
可惜此事被刘娥得知,他联合丁谓等人逼宫。宋真宗迫于压力,将锅全甩给了寇准,寇准被罢相,丁谓接替了寇准的位置,并借机打压反对刘娥的朝臣。
此事直接导致了周怀正起兵谋反,周怀正计划诛灭丁谓、刘娥等人。将刘娥一伙的大臣全都罢官,并让寇准官复原职。用她的话说,这叫“拔乱反正”。
可惜此事被刘娥提前一天知晓,就在当天夜里,刘娥以宋真宗的名义,调动禁军,将周怀正一干人等全都下狱。一场叛乱这才被扼杀在摇篮中。
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继位,刘娥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朝廷大权完全落入刘娥手中。结果,这一时期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这第一件,是刘娥与丁谓决裂。
丁谓坐上宰相后,大肆党同伐异。他的野心越来越大,开始不满只做刘娥手中的一颗棋子,他想要做权臣。因此,他试图架空刘娥。
但是刘娥是什么人?那可是对权力十分敏感的,丁谓刚有苗头,刘娥就警觉起来,开始出手打压丁谓。
而一些与丁谓不对付的大臣看出二人的矛盾,也上奏弹劾丁谓。于是刘娥趁机将丁谓抄家。刘娥原本是想将丁谓处死的,但是那群大臣担心刘娥打破“刑不上士大夫”的祖训,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替丁谓求情。不得已之下,刘娥只得将其流放。
而第二件事,则是曹利用谋逆案。
曹利用乃是当朝勋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极大。
对于此人,刘娥十分忌惮。平时上朝都不敢直呼其名,只敢称呼其官职。而曹利用则仗着自己资历老,根本不把刘娥这位太后放在眼里。二人之间爆发冲突是迟早的事情。
后来,有人弹劾曹利用的侄子曹汭,称其酒后穿上黄袍,命人围着他高呼万岁。显然是想要效仿宋太祖,来个黄袍加身,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刘娥借机以参与谋逆为由,将曹利用治罪。刘娥原本打算处死曹利用,奈何群臣苦苦哀求,他才改为将曹利用流放。
刘娥这还没称帝呢,就要面对这么多的明枪暗箭,甚至会有性命之危。如果他称帝,那还不得是叛乱四起?
对于刘娥来说,风险太高了,不值得。因此他才会放弃称帝,而是一直以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
其四,有武则天的前车之鉴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她觉得称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刘娥曾经在早朝上问过群臣“武则天是个怎么样的人”,结果群臣异口同声道:“是唐朝的罪人。”
自此以后,刘娥就再也没有提过称帝的事情。
其实算笔账就明白吗,刘娥称帝是很不划算的。
武则天那么牛,最后还不是要把权力交还给李唐皇族?而且武则天好歹可以传位给武氏族人,那刘娥的皇位不传给儿子,还能传给谁?
既然这皇位最终还是要回到赵家手中,自己又何必折腾一番呢?到最后,还落下个恶名,被称作罪人。完全是得不偿失。
反正此时她已经握有实权,是无冕女皇,这就够了。至于做不做真的女皇,其实无所谓的。
这也是刘娥最终没有选择称帝的重要原因。
结合上面四点原因,刘娥最终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皇位,选择以太后的身份结束自己的一生。也正是因此,后世对于刘娥的评价并不差。这点,与武则天和吕后的差别就大得多。而这,不也是一种大智慧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