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顶着大雪给母亲上坟,返程时收到大哥发的消息,我看完当场泪目

书页拾光者 2个月前 (03-24) 阅读数 3 #情感

故事得从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说起。那天,我顶着大雪去给母亲扫墓。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像是在低诉着无尽的思念。祭拜完毕,返程的路上,我收到了大哥发来的一条信息:“老宅要被高速路占用了,补偿款一百万,分成七份,大家平分。”看到这条消息,我顿时愣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一百万,对我们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大哥,他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就决定平分呢?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几十年前。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的意外离世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大哥,作为家里的长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十七岁的他,本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哥当时放下书包,笑着对母亲说:“娘,别担心。我去生产队干活,挣的工分够养活一家人。”而二哥,也想辍学帮忙,却被大哥严厉地呵斥:“滚回去念你的书!咱们老郑家,总得出个大学生。”

思考点1:如果你是大哥,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大哥的付出远不止这些。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他的后背,常常被粗重的农具磨出血痕,但他从未叫过一声苦。为了让我们过年能吃上饺子,他冒着被扣上“投机倒把”帽子的风险,偷偷上山打野味换钱买白面。母亲担心地劝他,他却笑着安慰道:“没事,我小心着点。总不能让弟弟妹妹们连个年都过不好。”大哥用他年轻的肩膀,默默地撑起了我们这个家。在他的辛勤付出下,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完成了学业,在城里找到了工作。而大哥,直到三十五岁才成家。

思考点2: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如今,我们都已成家立业,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每次回家,我们都会劝大哥来城里住,但他总是婉拒:“我和你嫂子、还有娘,都习惯了乡下。再说这一亩三分地,也离不开人啊。”母亲去世后,老宅和田地都留给了大哥。我们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他为这个家付出得最多。每次回老家,大哥总是塞给我们很多土特产,让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我们知道,大哥的日子并不宽裕,他还在供儿子上大学。而现在,老宅拆迁了,他却要平分这笔补偿款。

大哥的决定,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知道,他这样做是出于对家人的爱,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他总是把我们放在第一位,把最好的留给我们。Tips:理解家人的付出和用心,比金钱更重要。

思考点3:面对大哥的坚持,你会如何回应?

我拨通了大哥的电话,声音哽咽地说:“大哥,那一份钱你留着。”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大哥略显沙哑的声音:“不行,这是应该属于你的。”我再次开口,试图说服他,但大哥的语气不容置疑:“听大哥的,拿着。”放下电话,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知道,我无法改变大哥的决定。他就像一座山,永远屹立不倒,为我们遮风挡雨。他是冬日里最温暖的阳光,是黑夜中指引我们前行的北极星。

大哥的举动,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像大哥这样的人,千千万万个家庭才得以渡过难关。他们用青春书写责任,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手足之情。Tips:珍惜亲情,用心感受家人之间的爱。

我的故事,或许只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一个缩影。但它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面对利益分配时,如何平衡亲情与公平?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感恩,珍惜亲情。

行动指南:

1.  主动与家人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

2.  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家人着想。

3.  表达爱与感激,让家人感受到你的关心和重视。

金钱,买不来亲情。真正的财富,是家人之间的爱与支持。让我们用心去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让爱在家中永远流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书页拾光者

书页拾光者

在书页翻动间,拾起流逝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