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代《永乐大典》:鲨鱼皮封面下的皇家藏书流转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一个超有历史分量的话题 —— 明代的《永乐大典》。这可是一本牛到不行的书,在历史长河里那地位,简直杠杠的!
先说说这《永乐大典》的封面,那材质可不一般,用的是鲨鱼皮。想象一下,在古代,能把鲨鱼皮用来做书的封面,这得有多讲究。当时选的鲨鱼皮,大多是犁头鳐皮或者虎鲨皮这类。犁头鳐皮黄褐色,皮厚得很,质地坚硬,那质量,在当时堪称最佳。虎鲨皮呢,是用豹纹鲨和狭文虎鲨的皮加工制成的,同样皮厚坚硬,也是黄褐色。这鲨鱼皮封面,就像给《永乐大典》穿上了一层坚固又独特的铠甲。在那个时代,书籍的装帧可是很有讲究的,尤其是像《永乐大典》这样的皇家巨著。多层宣纸硬裱打底,最外面再包上这么一层鲨鱼皮,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对书籍的一种精心保护。就好比咱们现在给珍贵的物品套上一个高级定制的保护套,不过古代人这工艺和心思,可比咱们现在复杂多了。
再讲讲这《永乐大典》背后皇家藏书的流转路径,那也是相当曲折。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典籍了。他广召人才,眼界越来越开阔,慢慢意识到文化典籍对国家治理、文化传承有多重要。元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后,就立马命人访求天下遗书,藏在秘阁,方便自己阅览。后来大将军徐达进入北京,把元宫廷府库图籍宝物都给封了起来。那些秘书监图书、太常法服、祭器、仪象版籍,还有元奢章阁、崇文阁等秘室图书,全都被运到了南京。之后朱元璋还建了大本堂,把古今图籍都收集起来充实其中,还召来四方名儒教授皇太子和诸王。到了洪武三年,又设置了秘书监,专门掌管宫廷藏书。就这样,以文渊阁、大本堂为中心的宫廷藏书体系慢慢建立起来了,宫廷藏书也越来越丰富。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虽然在皇位继承上和太祖的遗命有点出入,但在治国和文化政策上,基本还是沿袭太祖的方略。他也特别重视文化,依旧重用士子,尊孔崇儒。有一回,成祖问及宫廷藏书文渊阁的情况,学者解缙说还缺很多。成祖一听,立马就说:“士庶家稍微有点余钱,都想着积书,何况朝廷呢?” 于是就命礼部尚书郑赐派人四出,访求遗书,还特别交代:“人家要什么就给什么,别跟人计较价钱。” 这一下,永乐年间大量书籍都被征入宫中,宫廷藏书变得更加丰富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成祖命儒臣利用这些藏书,完成了《永乐大典》这部大型著作。书修成后,就入藏文渊阁,这可是 “购募天下遗籍” 的直接成果。
北京宫室建成后,成祖在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早在永乐十七年,成祖就派侍讲陈敬宗前往南京,从文渊阁所藏古今书籍里,不管一部还是一百部以上,各取一部运到北京。当时太子在南京监国,接到命令后,派修撰陈循按要求选取运送。这一选就是一百柜,装了十余艘船,通过水运到北京。从那以后,宋、金、元以来皇家的旧藏,都聚集到了北京的文渊阁。《永乐大典》也运到了北京,入藏宫中文楼。
可明代宫廷藏书虽然丰富,管理却不太给力。只知道收书、藏书,不注重保管,也没啥整理和校书活动。像杨士奇就说过,从永乐十九年南京取回来的书,一直在左顺门北廊收贮,连个完整书目都没有。后来移到文渊阁、东阁,才开始逐一清点,编出《文渊阁书目》,可这书目也只是记了书名,连卷数都没有。孝宗、武宗以后,宫廷藏书的混乱和损失越来越严重。有大臣上奏说藏书的地方地面卑湿,书损毁太厉害,建议重建新馆,移贮藏书,还派人去整理,可效果并不好。正德十年,大学士梁储等人奏请派人检视内阁和东阁残缺的宫廷藏书,结果呢,因为管理不善,制度不严,大臣们随意窃取藏书,连负责查对的李继先都监守自盗,窃取宋刻精本。所以啊,宫廷藏书损毁、丢失得越来越严重。
《永乐大典》作为皇家藏书的杰出代表,从它的鲨鱼皮封面,到在皇家藏书体系里流转的经历,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咱们了解这些,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世界的大门,能看到当时人们对知识的珍视,对文化传承的努力,也能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希望大家都能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多去了解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珍贵遗产。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啦!要是觉得这内容有意思,麻烦动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保准你往后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