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世纪大计落空,印度的工业化,再也不可能了

繁华梦醒情未了 2个月前 (03-25) 阅读数 32 #推荐
自打莫迪喊出“印度世纪”的那一天起,一副波澜壮阔的工业化画卷仿佛就在14亿人面前徐徐展开。然而四年过去了,现实却狠狠甩了他一记耳光原本以为能成为全球制造业救命稻草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如今不过是一盘夹生的米饭。根据印度商务部近期泄露的文件显示,在巨资堆砌的这场工业化实验中,实际产值竟然连目标的四成都不到。更可笑的是,承诺的补贴资金只发出了区区8%。倘若批评者用“虎头蛇尾”来形容这场运动,恐怕已经算是给足了脸面。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其实从一开始工业化这块硬骨头的命运就埋下了伏线。莫迪心气很高,曾试图拿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机会一把出圈,还想着靠美国的“去中国化”东风实现逆袭。但理想丰满的背后,是不得不直面恒河泥沙般的现实。看似翻涌发展的大潮,最终沉淀出来的却只是一滩浑水。有人说,这计划失败不是偶然,而是不败才真是奇迹。要说印度工业化问题的核心,还得从最基础的工业劳动力讲起。“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这是书上写得很漂亮的话,实操起来却有点无力。种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不同种姓之间互不往来,就像完全隔离的池子。走进古吉拉特邦的工厂,白手套的焊接工人一看就是吠舍种姓的;至于搬钢材的,清一色低种姓,首陀罗干得喘气也没人多看一眼。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分层直接把工业发展割得四分五裂。

而这还不只是车间里的悲剧。管理层也深受种姓分化的影响,一旦烙上烂习俗,就别指望能有什么生产效率了。比如2023年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汽车配件厂罢工事件便是一出经典案例。当管理层试图让达利特工人操作精密机床时,其他种姓员工竟然连夜抗议,说设备被“污染”了。这事闹得鸡飞狗跳,厂子也确实停了工。对于那些对工业化抱有希望的人来说,再多的设备,再大的投资,只要有这种意识在工厂里生根,就等着看笑话好了。再看看制度层面的困境。理论上讲,莫迪的计划是国家层面的大工程,但在联邦制下,却变成了邦与邦之间抢蛋糕的乱象。今天这个邦承诺免税政策,明天那个邦加码基建补贴;中央政府画了蓝图,各地却完全自己玩自己的。典型例子是韩国浦项制铁的钢铁厂项目,谈了12年,经历了3次邦政府更替、数十次听证会,最后愣是泡了汤。这种“散装治理”让全印工业化推进难上加难,说句不好听的,人家连统一的税务系统都搞不定,货物运输还得过几道关卡,每到一个邦都像过边检一样缴费。

至于选址问题也让人头疼。恒河流域确实是印度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地方,但它的条件也实在拖了后腿。恒河的流速缓慢,污染物一旦进入,一年四季都在河床里沉积,工业废水反倒成了沿岸农田的定时炸弹。皮革厂的铬、化工厂的苯胺,拿恒河来处理这种东西,跟找死没两样。每年都能看到农民举着标语冲击工业园,“要口粮,不要工厂”的呐喊情绪复制粘贴般地循环。恒河流域的工业化其实是个伪命题,越南能接三星手机产业链,是因为环境能扛;印度连本土药厂都留不住,还奢谈崛起?到了劳动力素质的问题,笑中带泪的那一面更为突出。莫迪曾自信地吹嘘印度每年培养150万工程师,但实际的技能水平却让人目瞪口呆。班加罗尔的技工连游标卡尺都读不准,更别说那些公立学校教育出来的“准劳动力”。教育体系的割裂将这个国家的未来一分为二一部分需要被补课,一部分则飞去硅谷继续创造辉煌,剩下的人只好守着工业化的梦想发呆。甚至在语言上,也是一团乱麻。莫迪坚持改推印地语,让邦与邦之间的教育难度进一步加剧。泰米尔纳德邦的学生罢课就是个缩影,工业用机器设备的说明书都读不顺,还谈什么效率?

除了内部的漏洞,外资也越来越对印度敬而远之。苹果曾在印度生产手机壳,但偏偏良品率比中国低了28%;特斯拉考察多年仍迟迟不建厂,因为莫迪要求100%印度制造,而本土供应商根本达不到标准线。与此政策的随意性也让外资如履薄冰。小米冻结资产、沃尔玛被强迫采购本地商品的种种操作,都让外国企业看透一件事这个市场是块沼泽地,还可能随时陷进去拔不出来。外商投资降了18%,而中国却又涨了23%。有人认真分析过印度工业化失败的背后逻辑,说外资不是万能药,工业化不是一块拼图,而是社会变革的一整盘棋局。然而棋盘中的种姓枷锁、官僚顽疾和教育断层像几根钉子一样,把印度的崛起死死钉在了地上。看看中国的经验,也许莫迪心里会有点感慨中国用几代人的牺牲闯出了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奇迹,而印度却想用撒钱解决体制深层的困局。可惜,方向错了,再出力也不过是白搭。

有人说,工业化是一场社会的革命,而不是画大饼的宣传口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繁华梦醒情未了

繁华梦醒情未了

繁华梦醒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