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奋斗"成为枷锁:好利来29小时工作表彰事件折射的劳动困境

喜欢嗷小喵 3个月前 (02-22) 阅读数 35 #社会

文│喜欢嗷大喵

一、离谱的“奋斗表彰”:企业价值观跑偏了

先来看一张被爆出来的图片,好利来这家烘焙连锁品牌发了一个【表扬通报!】

表扬一个员工连续工作29小时,还奖励了1000块钱,还说这种“奋斗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事儿一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话题阅读量一下子突破了2亿。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连续29小时上班是什么概念?

网友们纷纷指责:“这是拿奖金买员工的命啊!”可好利来官方呢,对违反《劳动法》的事儿闭口不谈,只顾着给自己辩解。

这事儿背后,其实反映出一种畸形的职场文化。现在有些企业,把“超时工作”等同于“奋斗”,还用奖金把违法加班当成了正常事儿。

更让人气愤的是,通报里还写什么“主动请缨”“自愿奉献”,这不就是把企业逼员工加班的锅,甩到员工自己身上吗?好像谁不加班,谁就不够努力似的。

二、集体沉默下的加班怪圈:这种文化太可怕了

好利来的事儿可不是个例。

现在互联网大厂的“996福报论”,还有快递公司宣传的“三天只睡4小时”的劳模,甚至医院里“过劳猝死还追授先进”的离谱事儿,这些都拼凑出了中国职场的“魔幻现实”。

华为让员工签“奋斗者协议”,放弃带薪年假;

拼多多用“本分”来掩盖加班争议。

这些都说明,现在资本正在重新定义劳动伦理,把透支健康当成晋升的捷径,把违法加班美化成事业追求。

为啥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能流行起来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据统计,咱们国家有6000万人过度劳动,76.8%的职场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加班文化”成了某些行业的“通行证”,当“凌晨四点的城市”成了朋友圈的“荣誉勋章”,劳动者就陷入了“自愿加班”的怪圈。

其实,这是系统性压迫下的一种“假自愿”,大家不得不“主动”去剥削自己。这种异化劳动,不仅不把法律当回事儿,还把“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给搞丢了。

三、打破“奋斗”的假象:为劳动权益而战

好利来事件引发的争议,其实本质是资本逻辑和人本价值的激烈碰撞。

企业只想着提高生产效率,把员工的身心健康抛到一边,用1000块钱就把员工29小时的生命给标了价,这种管理思维真是畸形到家了。

现在,咱们得赶紧打破“加班就等于奋斗”的错误认知。

从法律层面看,《劳动法》明明规定每月加班不能超过36小时,可据人社部的数据,2022年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的超时加班案件才1500多件。

所谓的劳动法难道只是看起来红,其实是没有红线的吗?

最关键的是,咱们得重构劳动价值观。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过:“发展就是让人拥有更多真实自由的过程。”健康权、休息权,这才是最基本、不能让出去的自由。

在这场保卫劳动尊严的战斗里,每个人都得醒醒神儿。

劳动者得摆脱“自我剥削”的心理束缚,企业得扔掉“把人当矿挖”的思维,转向可持续发展,监管部门得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再出现“表彰29小时加班”这种荒诞事儿,让奋斗回归到创造价值的正道上,而不是成为资本压榨的遮羞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喜欢嗷小喵

喜欢嗷小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