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扩招的后遗症,超60万在读博士生,从2014年30万到2024年61万,正好多了一倍。中国博士生规模的十年跃变,正以直观的数据冲击着社会对"学历价值"的传统认知。 十年间规模翻倍的增长曲线,不仅勾勒出高等教育扩张的轨迹,更将"学历通胀"的讨论推向舆论焦点。2015年"双一流"建设、2016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了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社会层面,产业升级、新能源和生物制药对研发型人才的渴求,与"学历=竞争力"的社会观念形成共振,共同催生了博士培养的"黄金期"。部分高校为提升科研产出指标,如论文数量、课题层级,也存在通过扩大博士生规模"摊薄"培养成本这种"规模优先"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快速做大人才基数,却也为后续的结构性矛盾埋下伏笔。 2014年博士毕业生中,65%集中在基础学科;2024年,这个比例已降至48%,工程、材料、生物医学等应用学科占比显著提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恰与我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形成呼应。 学历通胀"的争议,本质上是对"学历-价值"兑换关系的重新审视。在学术场域,高校教职市场的"内卷"已白热化:某中部985高校人文社科领域2023年招聘数据显示,拟录用博士中,92%拥有海外顶尖高校联合培养经历,78%在顶刊发表过论文;而最终入职者中,仅15%能获得"非升即走"考核的终身教职资格,淘汰率较十年前提升近3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