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古巴的领导人卡斯特罗为了报复美国,竟然将15万名罪犯以及精神病患者送到了美国本土,本以为是一群社会精英,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城市即将被犯罪笼罩。[666] 4月20日,一个普通的周日清晨,古巴哈瓦那的街头突然沸腾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工人集会上宣布开放马列尔港,任何想离开的人都可以走,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移民潮。 消息传出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古巴裔社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租用各种船只,连夜赶赴90英里外的马列尔港接人。第一批抵达的木质渔船挤满了人,有些人甚至抱着轮胎游过来。 五个月内,124776名古巴人踏上了佛罗里达的土地。这个数字后来被修正为约15万人,相当于当时迈阿密人口的一半。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船只24小时不停地在海上巡逻,场面史无前例。 卡斯特罗的真实意图很快暴露出来,古巴政府不仅释放了普通民众,还打开了监狱和精神病院的大门。美国司法部后来调查发现,在抽样的6000名移民中,16%有犯罪记录。 但将这次移民潮简单定义为“罪犯输出”并不准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移民中40%是蓝领工人,25%是专业技术人员,许多所谓的“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是同性恋者或政治异见人士。 这些新移民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业精神,小哈瓦那区涌现出无数家庭作坊,从缝纫店到餐厅,从修车铺到雪茄工厂。短短几年内,迈阿密的服装制造业产能提升了三倍。 到1986年,小哈瓦那已经聚集了全美60%的古巴雪茄作坊。这些手工制作的雪茄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出口到全美各地。一个原本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制造业转型。 1993年,迈阿密选出了第一位古巴裔市长,到了2000年,该市西语裔选民登记率比1980年增长了400%。古巴移民彻底改变了南佛罗里达的政治生态。 美国政府最初将此事视为人道主义救援,但三个月后就改变了态度,他们开始将马列尔事件定性为“有组织的政治报复”,卡特政府意识到自己被耍了。 这次事件也暴露了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复杂性,表面上看,这是古巴人对自由的向往,实际上却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博弈。普通民众成了政治游戏的棋子。 如今走在迈阿密南海滩,仍能看到当年移民后代经营的咖啡馆。墙上挂着两个日历,1980年4月20日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重生之日”。 这些移民的子女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他们中许多人成为医生、律师、企业家,当年的创伤记忆正在被成功故事所覆盖。 马列尔事件既带来了治安问题,也注入了经济活力,既有人道主义色彩,也有政治操作痕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15万古巴移民重塑了整个南佛罗里达。他们不仅改变了迈阿密的人口结构,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信源: 美国国家档案馆 古巴《格拉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