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大而美法案内容其实很简单,再借一次大钱,和东大赌最后一把,用最后的金融杠杆,在美元霸权崩塌前再榨取一次全球价值。 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逐一黯淡,美国的焦虑已溢于言表。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在现实面前碎成齑粉。 美国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达35美元/小时,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即便强推关税政策,苹果公司测算显示,仅将10%供应链迁回本土,产品价格就会飙升至原来的3倍。 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挣扎,让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份额持续萎缩,曾经的“世界工厂”光环早已褪色。 与此同时,美国军事霸权的光环同样在锈蚀。 尽管美国军费仍占全球四成,但装备采购效率却陷入泥潭。2025财年军费预算近9000亿美元,却只能新增6艘主战舰艇,较十年前规模大幅缩水。 更讽刺的是,五角大楼不得不将有限资源投向无人装备,因为一辆坦克的造价足以制造数千架无人机。这种无奈的转型,暴露出传统军事优势的根基正在动摇。 美国智库报告还显示,在12大关键科技领域中,中国在先进电池、5G等5个领域领先,而美国仅在半导体等4个领域保持优势。曾经垄断全球的互联网平台,正面临中国企业的强力挑战。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让美国在科技霸权的争夺中渐落下风。 在传统优势全面衰退的背景下,美元霸权便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大而美”法案正是这一逻辑的产物:通过永久性减税和债务扩张,维持美元的全球流动性地位,但这剂猛药的副作用却十分的惊人。 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法案将使联邦赤字在2034年前增加3.4万亿美元,国债规模2035年将突破5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逼近120%。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本质上是用未来的信用透支换取当下的苟延残喘。 更值得玩味的是法案背后的政治算计。特朗普政府将削减医保福利的生效时间推迟至2026年中期选举后,又塞入针对特定选区的“例外条款”。这种精巧的政治设计,暴露了法案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国家长远利益,而是为了维系特定利益集团的短期权力。 当美国两党在债务悬崖边玩着危险的政治游戏时,全球经济正为其买单。IMF已将2025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1.8%,成为发达经济体中降幅最大的国家。 历史终将证明,这种建立在债务沙滩上的霸权大厦,终究会在经济规律的浪潮中崩塌。当美国试图用金融杠杆撬动世界时,却忘记了杠杆的另一端,早已是千疮百孔的自身经济根基。 “大而美”法案不是霸权的续命符,而是帝国斜阳下最后的挽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