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告胡塞武装,不准打西方商船,背后都是“人情世故”?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罕见点名胡塞武装,要求其停止袭击商业船只,这事儿一出来,有些人就开始急着 “对号入座” 了。有人说这是在向西方示好,也有人说中国开始转向了,不再护着 “反美轴心”。这些判断都太表面了。 事实上,中国这次发声,不是立场变了,而是盘面变了。发声的目的,不是讨好谁,而是精准划线,把 “责任” 和 “立场” 清清楚楚剥离出来。 要理解这一点,得先看清红海这盘棋的复杂性。胡塞武装自去年 11 月开始密集袭击红海商船,打着 “声援巴勒斯坦” 的旗号,目标直指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航运公司。但实际操作中,袭击范围早已超出这个范畴。今年 2 月,一艘挂着马绍尔群岛国旗、由中国企业租赁的货轮,只因途经红海就遭导弹袭击,船上装载的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产品险些葬身海底。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据中国航运协会统计,仅 2024 年第一季度,中国籍或中资控股商船在红海遭遇的威胁就达 37 次,直接导致亚欧航线运费暴涨 3 倍,部分集装箱船被迫绕行好望角,单程航程增加 10 天以上。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中国作为全球 128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通过红海的货物贸易额超过 7000 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量的 12%。其中,从欧洲进口的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以及向中东出口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大多依赖这条航线。但自从红海局势紧张后,仅物流成本就增加了 40%。 中国的表态,本质上是在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这种立场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一贯逻辑。 2021 年苏伊士运河堵塞事件,中国不仅派出打捞船队参与救援,更联合多国推动建立 “国际航运应急协调机制”,这些都说明中国始终将维护全球公共产品的畅通作为重要责任。 再看所谓 “对西方示好” 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就在中国发声的同一天,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 “反对任何国家借护航之名在红海扩大军事存在”,这直指美国主导的 “繁荣卫士” 联盟。事实上,美国在红海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平民伤亡,去年 12 月美军空袭也门西部港口时,误炸了一家渔业合作社,导致 12 名渔民死亡,这种 “以暴制暴” 的做法遭到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在内的国际社会批评。中国既反对胡塞袭击商船,也反对外部势力加剧地区军事化,这种平衡立场恰恰体现了多边主义的精髓。 胡塞武装自身也面临现实压力。持续的袭击导致也门原本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红海渔业停产使 20 万渔民失业,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输受阻,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今年 2 月,也门临时政府发表声明,呼吁胡塞 “立即停止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这说明袭击行动在也门内部也引发了争议。中国的警告,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醒胡塞武装,极端手段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损害自身正当诉求的合法性。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印证了中国立场的合理性。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纷纷表态支持维护红海航运安全,同时呼吁解决巴以冲突根源;东盟十国联合发表声明,强调 “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这些声音与中国的主张形成呼应,构成了不同于西方单边制裁的解决方案。 说到底,中国的选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坚定支持 “两国方案”,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相关决议;在经贸领域,中国与以色列保持着每年 220 亿美元的贸易额,同时也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援助国之一。这种平衡不是 “骑墙”,而是大国应有的担当 , 既看到问题的复杂性,也懂得如何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前。 这种选择,无关 “人情世故”,只关乎原则与责任。毕竟,让商船安全航行,让供应链重回正轨,让地区冲突通过对话化解,这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