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和印度人交往时,印度媒体人喜欢打断我讲话,但只要我说剑桥音或者伦敦腔,他们就安静下来,乖乖倾听。 这事儿乍一听可能让人觉得有些诧异或者费解,难道仅仅因为说话的口音变了,交流的气氛和对方的反应就能有这么大转变,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原因? 关于印度社会中对于“标准英式英语”口音的态度,或者说对来自英国本土的英语发音方式的推崇或特殊对待,并非空穴来风。 印度的英语普及率很高,尤其是在精英阶层和教育、法律、行政、媒体等领域,英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个事实本身,就与长达近两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密不可分,英国在殖民印度期间,建立了一套庞大的、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 其核心目的当然是服务于殖民统治,但它也深刻地重塑了印度的知识阶层和精英圈层。 英语掌握得是否流利、发音是否“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乃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这种深刻的历史印记,并没有因为印度独立而彻底消失,即使在今天,当印度人听到纯正英式英语时,潜意识里那种根植于历史的、对“宗主国”文化的潜在敬畏或认同感,可能就会被悄然激活,表现出更多聆听的“顺从”或“专注”。 这不是说印度人不自信,而是历史的积淀太深重,它已经内化为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也并非印度独有,语言在塑造身份认同和阶层感方面力量巨大,这一点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非洲许多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其精英阶层在处理内政外交时,对前宗主国语言的使用方式也是充满张力的。 近年来,印度政府层面非常强调弘扬印地语,推广本土文化价值,比如在官方场合更倾向于使用印地语,强调印度教传统文化。 这种官方叙事是在努力构建一种摆脱殖民遗留的、更纯粹的本土认同,这种国家叙事层面的政策取向与精英社会里对某种英式表达的潜在好感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性。 这种矛盾恰恰揭示了后殖民社会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历史遗留、现实考量、工具理性和深层情感的多重交织。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最直观的符号,成为了这种矛盾张力的一个微小却清晰的观察窗口。 总结一下,高志凯先生那个“换口音就变安静”的发现,表面看是个人际沟通的小技巧,往里一扒拉,里面装满了历史的铁锈和文化的油泥。 国际交往的实质较量,最终拼的是实实在在、逻辑自洽的道理,是发自内心的平等相待,是真正的彼此成就,绝不能也不该寄托在对任何一种被神化了的语言外壳的短暂敬畏之上。 唯有坚持用真理和事实的力量说话,才能在构建普遍认同的过程中真正赢得人心,把文化自信建立在对自我核心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实践上,才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参考资料:环球网,2023-05-14,《“清算”殖民历史?英媒曝:印度将对英开展外交行动追讨数千件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