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太阳]1945年,一16岁男孩因精通日语,被日军相中,当上日军翻译官,日本投降

[太阳]1945年,一16岁男孩因精通日语,被日军相中,当上日军翻译官,日本投降后,他却成了抗日英雄,他是谁?又是怎么成了抗日英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敏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名字可以同时出现在日军的机密档案和抗日游击队的秘密电报里,这个名字,对敌人是“铃木三郎”,一个他们自以为是的“自己人”;对同胞而言,却是心照不宣的代号,是黑暗中的一线希望。 他就是陈敏学,一个孩子的身上,如何能背负起如此矛盾的身份?他又怎样在这身份的夹缝中,写下了一段隐秘而伟大的传奇? 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那年10月,侵华日军从大亚湾登陆,深圳这座边陲小镇一夜之间沦为人间地狱,日军的“三光政策”让东门老街的繁华瞬间化为焦土,百业凋零。 年仅8岁的陈敏学,亲眼看着自家的旅店被炸成平地,求学之路戛然而止,但这还不是全部,他眼睁睁看着一个弟弟和一个年仅3岁的妹妹活活饿死,又看着舅舅因不肯向日本人鞠躬,在文锦渡海关被活活打死。 日军的暴行,母亲被欺凌的画面,无辜百姓的惨叫,像一根根钉子,把仇恨牢牢钉在了这个孩子的心里。 然而,命运的走向却充满了讽刺,1940年,为了推行奴化教育,日军岗田部队用枪逼着陈敏学和一群孩子走进了日语学校,谁也没想到,这个含着眼泪上学的孩子,竟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 不到两年,陈敏学成了班上唯一能和日本人流利对话的学生,这下,他成了一个奇特的存在:日军、游击队、老百姓,谁有事都来找他翻译。 日本人觉得“陈敏学”三个字绕口,干脆给他起了个日本名——铃木三郎,去哪儿都带着,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个为了省事起的名字,会给自己埋下多大的祸根。 这个被强加的身份,反而成了一把钥匙,为陈敏学打开了日军内部情报的大门。 1943年,抗日游击队秘密找到了13岁的陈敏学,希望他能利用“铃木三郎”的身份,潜伏在日军司令部,面对这份九死一生的任务,陈敏学没有一丝犹豫。 家破人亡的仇恨早已在陈敏学胸中沸腾,他立刻答应下来,从此成了一名少年间谍,为后来的东江纵队输送情报。 陈敏学记性极好,又足够机敏,靠着“铃木三郎”这层伪装,他深得日军信任,情报也得以源源不断地送出,传递方式极其简单高效,往往就是一张小纸条,写着一两行字,比如“明早到甘坑,一个中队,过布吉”。 久而久之,日军也起了疑心,三番五次要清查“内鬼”,可他们查来查去,怎么也想不到,泄密的竟是身边这个看似无害的小孩。 陈敏学不仅机智,胆子也大得出奇,有一次,日军抓了一个俘虏,非说他手上的老茧是扣扳机磨出来的,那人急中生智,辩称自己是布匠,茧是剪刀磨的。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敏学立刻上前帮其辩解,他镇定自若的神态,竟让日军信以为真,放走了那名同志。 1945年6月,陈敏学接到了港九大队的两项重要任务:策反沙头角的日军班长桥本,并摸清敌军的火力部署,也正是在这里,他遭遇了情报生涯中最危险的考验。 陈敏学被人带进审讯室,亲眼目睹四名女青年和一名男子被打得皮开肉绽,日军逼他与这五人互相指认,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可他硬是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巧妙周旋,最终成功救下了那名男子。 更绝的是,身处险境的陈敏学还留意到日军晚上开饭的异常,他由此推断,敌人第二天必有军事行动,情报立刻送出,沙头角中队连夜在日军必经之路禾坑坳设下埋伏,第二天,日军果然钻了进去,被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陈敏学被安排到东江纵队敌工科,负责管理和教育日本战俘,他还趁机去香港学了一段时间英语,并很快掌握。 后来,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又让陈敏学不得不远走香港避难,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1950年,他才得以重返深圳。 陈敏学的一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生,他把敌人强加的耻辱身份,变成了刺向敌人心脏最锋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