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070年,80岁的张先纳了18岁的少女为妾,洞房花烛夜张先对娇艳的新娘子说:“

1070年,80岁的张先纳了18岁的少女为妾,洞房花烛夜张先对娇艳的新娘子说:“我都可以当你爷爷,嫁给我后悔不?”小妾回道:“后悔有用吗?反正我是绝不给你生孩子的!”张先大笑,不料几年后小妾接连生下了4个孩子。

北宋熙宁三年春天,汴京城里发生了一件让人议论不休的事情。80岁的词人张先突然宣布要纳一名18岁的女子为妾,消息传开后,从皇宫内苑到街巷茶肆,人人都在谈论这桩婚事。

张先此时已是文坛泰斗,他创作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惟卷""柳径无人堕飞絮"三句词被称为"张三影",在士大夫中广为传唱。但这位老词人的感情生活一直平淡,原配夫人早逝多年,膝下也无子嗣。

那名女子原是张府的侍女,名叫婉儿。她不仅容貌秀丽,更难得的是通晓诗词。有一次张先在书房整理旧稿,婉儿无意中看到一首未完成的词作,竟然能够指出其中声韵的不妥之处。

"这句'花开花落总无情',若改成'花开花落两无情',岂不是更显对仗工整?"婉儿当时说道。张先听后大为惊讶,从此开始注意这个聪慧的女子。

两人的感情在书香墨韵中慢慢滋长,婉儿会在张先作词时递上热茶,张先则教她辨识古帖中的字体变化。府中其他人早有察觉,但都不敢多言。

婚礼那天,满城的文人墨客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礼。苏轼当场即兴作诗一首:"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在场众人听后哄堂大笑,新娘子却面不改色。

婚后的日子出人意料地平静和谐。每日清晨,婉儿会扶着张先在府中花园里散步,两人谈论的多是诗词歌赋。张先的朋友们原本以为这桩婚姻不会长久,却发现老友的精神状态反而比从前更好。

婉儿学会了研磨张先最喜欢的徽墨,张先则耐心教她临摹钟繇的小楷。两人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一个写词一个抄录,偶尔交换几句心得。

转折出现在婚后第七年,那年冬天张先染上风寒,病情一度危重。婉儿守在榻前日夜不离,亲自煎药喂水。张先康复后,婉儿做了一个决定:她要为这个老人生个孩子。

此前婉儿一直服用避孕的药物,她曾对婢女说过,自己只想做张先的精神伴侣,不愿意给他添负担。但这场病让她改变了想法,她觉得应该给这个孤独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留下血脉。

果然,次年婉儿就有了身孕。消息传出后,连苏轼都感到意外。他专门登门探望,看到张先正在教已经会走路的儿子认字,不由得感慨万分。

"当年我那句戏言,如今看来倒真成了佳话。"苏轼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为张先庆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此后几年间,婉儿又为张先生下一女二子,府中终于有了孩子的笑声。张先虽然年事已高,但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教孩子们读书写字。

元丰元年春天,89岁的张先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握着婉儿的手说:"这九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张先死后,按照宋代的礼法,婉儿可以改嫁他人。但她选择了为夫守墓,将四个孩子托付给族学教育,自己则在张先墓旁搭建了一间小屋。

二十年来,每逢张先的忌日,婉儿都会在墓前朗诵他生前最喜欢的词作。附近的百姓常常能听到那清脆的诵读声在山谷中回响。

苏轼晚年编撰《东坡乐府》时,特意将张先的词作放在卷首,并题跋道:"张先晚年得子,可谓人生一大快事。当年戏言,今思来颇为不当。"

这段姻缘最终成为文坛的一段佳话,不是因为年龄的悬殊,而是因为两颗心灵在诗词中找到了真正的共鸣。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一个老词人和一个侍女能够突破世俗的偏见,相守九年并留下血脉传承,确实称得上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真挚的感情确实能够跨越许多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无论是年龄、出身还是其他世俗的标准,在心灵的契合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