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印度不闹腾!原来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不是筑高坝蓄水发电,而是开挖隧道,利用落差发电,对下游水量基本不造成影响。还可以让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国用上便宜的电。 传统印象中,只要是跨境河流搞工程,尤其是在上游国家动手,下游国家必定警惕,担心水源被截、生态遭破坏、甚至生活用水出问题。 雅鲁藏布江作为流入印度和孟加拉的重要水源,以前每次一有风吹草动,印度媒体就开始炒作“水战”“战略控制”等话题。但这次,我们的水电开发方式却打了个漂亮的“技术太极”。 工程师们放弃了那种拦河筑坝的粗暴方式,转而利用地形天然落差,在大拐弯处的高山中打穿一条几十公里长的隧道,让江水“走捷径”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两千多米的落差被分成五级台阶式开发,既提高了发电效率,也避免了对生态造成剧烈扰动。 更妙的是,这种方式不截流、不蓄水,不减少下游一滴水。江水从山体内部“借个道”,最终还是流进了布拉马普特拉河,生态基流也被稳定在每秒5000立方米以上,比很多国际河流保护标准还高。 甚至连水温调节和鱼类洄游路径都一并考虑在内,联合国环境署都称这是跨国河流水电开发的“创新范例”。 原本最担心的“断水”问题压根没发生,而且这次我们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回避、不透明,反而主动展示了工程理念与技术细节。态度开放,方式克制,让印度的“水忧虑”也少了几分焦躁。 加上当前印度自身也面临不少内外压力——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和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在国际能源问题上腹背受敌——显然没太多精力再把水电问题炒热。 更现实的是,这座水电站距离边境线只有不到二十公里,我们在加强安全防护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印度也不得不掂量掂量,避免擦枪走火。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温和但坚定的姿态:我们有权合理利用自己的水资源,也有能力维护边境安全。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工程所体现的,其实是我们对发展方式的全新思考。不再盲目追求“大手笔”的宏伟,而是在与自然对话中寻找最合适的路径。 在保障生态、兼顾邻国利益的前提下创造能源价值,同时带动周边国家的电力互通,价格还比传统能源低三成以上,这样的“共赢局面”,谁还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