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说的朝鲜战争输赢,和咱们想的不太一样! 基辛格认为中国在朝鲜战争里绝对算得上赢家,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底子薄得不行,军队装备跟美国领头的17国联军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可就是这么个情况,中国硬是派出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跟联军干上了,结果呢?不仅顶住了压力,还把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了三八线附近,硬生生把联军的气势给压了下去。 基辛格觉得,中国通过这一仗彻底打出了国威,向全世界亮明了底线:谁想动中国,得掂量掂量,东北的工业基地保住了,边境安全稳住了,国际舞台上也站住了脚,这直接给中国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时间,让国家能静下心来搞建设。 虽然志愿军牺牲巨大,国内经济也因为战争推迟了发展,但用有限的资源换来这么大的战略回报,确实算得上大手笔。 基辛格觉得美国在这场战争里谈不上赢,也谈不上输,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朝鲜军队势头猛得不行,差点就把韩国给吞了,如果美国不出手,朝鲜半岛估计就统一了。 美国带着联合国军冲进来,不仅帮韩国把失地收回来,还一度把战线推到鸭绿江边,后来中国参战,战线又回到三八线,跟开战前差不多。 对美国来说,这场仗的目标其实达到了:保住韩国,守住东亚的地盘,还顺手拉紧了跟日本、韩国的军事同盟,为冷战时期的亚洲布局打下了基础。 可要说胜利,美国也没捞到那种“打赢了”的感觉,战争花了老鼻子钱和精力,国内老百姓也没觉得这仗多光荣。 基辛格提到,当时美国人觉得苏联是幕后推手,朝鲜就是个代理人,可打完一看,苏联的影响力没受啥打击,美国反倒在亚洲变得更小心翼翼,这种“保平”的结果算不上输,但也称不上赢。 那谁是这场战争里吃亏的?基辛格的答案有点出人意料——苏联,在他看来,朝鲜战争本质上是美苏冷战在亚洲的延伸,双方在暗地里较劲。 苏联虽然没直接下场,但通过支持朝鲜、提供武器装备,想在半岛扩大自己的地盘,可结果呢?苏联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苏联没料到中国这么能打,志愿军不仅在战场上让联军吃了苦头,还让中国在战后成了亚洲反帝的标杆,这直接削弱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老大哥地位。 苏联本想借朝鲜战争拖住美国,让它在亚洲陷进泥潭,可美国反应快,联合国军一组建,苏联的计划就泡汤了,战后朝鲜半岛还是那个僵局,苏联没捞到啥好处,反而让美日韩的同盟更牢靠。 这场战争说白了就是一盘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国以弱胜强,硬是打出了战略主动;美国守住底线,稳住了亚洲的格局;苏联却在暗地里失了算,成了唯一的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