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曾受周总理表扬的石圣钰,临退休前因何事入狱?接受采访连喊后悔 “1995年5月傍

曾受周总理表扬的石圣钰,临退休前因何事入狱?接受采访连喊后悔 “1995年5月傍晚,石圣钰忽然压低嗓子对司机说:‘风向不对,你先别走。’”一句并不寻常的提醒,为这位曾被誉为“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的老干部命运急转埋下伏笔。彼时上海反腐铁网正悄然收缩,市检察院把“三机关一部门”列为全年重点,暗潮已涌到石圣钰脚下,可他还没来得及察觉那股彻骨凉意。 顺着时间往回拨三十多年,1953年的石圣钰不过十八岁。师傅自尽,他临危受命顶上工段长职位,第一次尝到责任的重量。三年后,全国八家单位联手攻关无缝钢管,他率领二十多名青工日夜鏖战,76毫米口径试制成功,现场鞭炮炸得厂棚直颤。周总理到车间时,石圣钰激动得一句“报告总理,一切正常”,声音竟有些发抖。总理走出门口回头一句“草窝里飞出金凤凰”,让这位青年技师在上海滩声名鹊起,也成了他后来无数次在晚宴上被人敬酒时必被提起的光辉“开场白”。 从普通工人到厂党委书记,再到1978年出任市总工会副主席,石圣钰的履历几乎就是一部“个人奋斗史”范本。他自诩守得住清贫,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确实连自行车都是用到掉漆也舍不得换。外界的称赞与荣誉蜂拥而至,他却总用一句“靠的是苦学”搪塞过去。可惜,人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气息扑面而来,手中那枚印章忽然变得含金量十足,诱惑也悄悄推开门缝。 生活上的裂缝首先来自感情。1983年结发妻子病逝,他在第二段婚姻里又遭遇激烈冲突,家里阴云不散。好友劝他“忙事业可冲淡烦恼”,可石圣钰夜里对着空荡的客厅,想到自己快六十岁,既要撑场面,又得重新筹办婚事,心里像堵了一块石头——“钱,还是得有。”正是这股急迫,让他在1993年与福建烟糖公司那位女经理第一次“合作”时,迅速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事情的起点并不起眼:两万元“投资款”,每月返一千二,看似游刃有余的理财。而后是六千、是一点四万,再往后便是通过虚假合同轻而易举套出的第一笔一百万。石圣钰曾尝试给自己找过理由——“我只是帮下企业周转,又没让国库亏空”,可几乎同一时间,上海已有局级干部因受贿落马的消息上了头版。警示摆在眼前,他仍心怀侥幸,觉得“自己干的是技术口出身的老同志,不会有人盯上”。 1995年初,检察机关接到实名举报,矛头直指他与几家下属企业贷款流程蹊跷。侦查员丁谷平带队连夜整理账目,一处处金额对应合同,却总对不上实物。7月,女经理被秘密监控;8月6日凌晨,她在虹桥机场入口被带回,随身只剩下一只装满文件的皮箱。起初她咬紧牙关,可持续的心理攻势让她夜里突然病倒。医生、牛奶、粥,这些细节不经意击中她的防线,第二天,她开口供出“石副主席”收下的全部回扣。 8月10日,总工会党组找石圣钰谈话,希望他主动说明问题,他依旧摆出“清白”姿态。下午四点半,检察院传唤证据摆在面前,他还是否认。直到丁谷平抛出女经理的签字供述,又轻轻一句“你为党干了大半辈子,不想就此断送吧”,那道心理防线终于崩溃——石圣钰泪流满面,用颤抖的笔写下第一份自首材料。 1996年2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他受贿罪成,有期徒刑十年。没有上诉,他自知证据链闭合,任何辩解都只是徒劳。看守所交接时,他低声对管教说:“我认了。”一句话,气力散尽。对他而言,最难熬的并非狭窄牢房,而是从“三级劳动模范”到“贪腐官员”巨幅反差带来的精神重压。 同年4月,记者获准在监狱里与他短暂对话。石圣钰坐在薄木椅上,一再强调“我后悔极了”。他不回避细节,甚至主动描述第一次拿现金时的心跳,“像年轻时第一次拉姑娘的手,既兴奋又害怕”。说到家人,他轻轻摆手:“无所谓,她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那刻,他终于正视失去的一切,却已来不及。 狱中生活并不算苛刻。考虑到年纪,他被安排在三人间,劳动任务是拆信封、装袋,每天四五小时。下过雨的操场泥泞,他还是会绕圈慢走,偶尔帮年轻犯人指点金属加工理论,言语间闪现早年技师的自豪。管教私下评价:“老石心里还留着那股工匠劲儿,这是他的救命稻草。” 回望石圣钰的曲折人生,令人扼腕的不止是金钱的腐蚀,更是晚节失守背后的心理漏洞——多年高光让他开始相信自己“功大于过”,而市场化狂潮又放大了这种错觉。权力若缺乏边界感,一旦与需求巧妙对接,便会像生锈的无缝钢管,外表光亮却已暗藏裂纹。石圣钰在采访里连喊三次“后悔”,那声音哑得厉害,却给后来人敲响了最直接的警钟:再厚的功劳簿,也挡不住法律的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