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新茶饮飘出西北味

甘肃兰州,浓烈夏日。奔腾烟火气中,一杯杯浮着燕麦粒、散发着奶香与酒酿香的“甜醅子奶茶”抓住了食客的味蕾,也成了“西北游”打卡美食之一。这种极具西北风味的限定饮品,在兰州悄然走红。

甜醅子、浆水、苦水玫瑰、灰豆子、软儿梨……甚至道地中药材,这些深植于西北土地与饮食记忆的独特物产,正被一群新茶饮人“翻译”成现代饮品,从地方小吃蝶变为年销数百万杯的“爆款”,更成为观察区域特色产业、感受城市文化、拥抱新消费的生动样本。

地方风物入茶

兰州方言“烦事先放哈”,“放哈”意为“放下”,正是这家本土奶茶店的名字。

“放哈”茶饮品牌门店的展板上,生动演绎了一粒燕麦变身甜醅子奶茶的全过程:将燕麦清洗去皮、蒸煮、发酵后加入奶茶,一杯甜醅子奶茶便诞生了。如今,甜醅子奶茶已是兰州各茶饮店、小吃店、夜市不可或缺的茶饮。

“放哈”茶饮研发负责人李强至今还记得2010年的冷清,一天卖出十几杯,心里直打鼓。“‘甜醅子’是刻在兰州人骨子里的味道,但传统吃法就是冲水。”李强回忆当初的尝试,“加进奶茶?很多人觉得‘胡闹’。”调试过程充满挫折:茶涩、味怪、比例难调。

在质疑声中坚持了半个月后,李强最终以茉莉花茶底与牛奶融合,找到了口味的平衡点。

谁曾想这源于一次“甜醅子加进奶茶试试”的突发奇想,竟在半年后点燃了排队热潮,日均销量飙升至数百杯。

甜醅子自带兰州地域情感链接,奶茶则是广为消费者接受的载体。二者结合,既降低了尝试门槛,又提供了新鲜体验。

甜醅子奶茶成功后,李强又接到一个新挑战:用浆水做饮品。

虽然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但李强还是犯了难。浆水是蔬菜经发酵后变成的富含益生菌的调味品,可饮可食,一般用以调汤、做面,这种当地特色饮品,还常常被网友拿来与北京豆汁类比。

对这个风味独特、接受度更低的食材,李强既头疼又兴奋。反复尝试后,他决定用清爽的柠檬、薄荷中和浆水的酸冽,“柠檬薄荷浆水”闪亮登场。

“柠檬薄荷浆水这个口味是慢热型的,开始大家可能接受不了这个味道,慢慢熟悉后,喝了还想喝。”李强说,随后他们又推出了“柠檬黄瓜浆水”,还结合年轻人的轻食喜好,与羽衣甘蓝进行了融合。浆水柠檬茶、浆水羽衣甘蓝等新品成了高复购率的新宠。

在创新尝试的过程中,李强团队确立了核心策略:灰豆、浆水、软儿梨等西北特色原料占比保证不低于三分之一。

如今,133家“放哈”门店覆盖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招牌甜醅子奶茶年销量超530万杯。

一杯奶茶拉动了上游原料需求,也让“可喝的西北风味”有了商业标尺。甜醅子奶茶的成功,像一枚石子投入了西北茶饮的湖面,激荡起西北新茶饮的层层涟漪。

兰州餐厅与茶摊的特色——传统盖碗三泡台也华丽变身,除了茶底,兰州苦水玫瑰酱的加入让玫瑰香味更加浓郁,香水柠檬、爆珠与火龙果的复配,让这杯茶饮的口味更适合年轻人。

甜醅子、灰豆子、软儿梨……在兰州不同茶饮店的茶单上,都会看到这些相同的地方小吃与特产。聚焦西北物产,当地茶饮品牌将“地方风物入茶”“可喝的西北风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杯中“丝绸之路”

今年23岁的殷晨越,是闯入新茶饮业的年轻人之一。他的“实验室”里,兰州特产苦水玫瑰酱被揉进传统盖碗茶“三泡台”,再大胆混搭香水柠檬与火龙果爆珠。

“传统三泡台是‘泡’的,我们要让它变成年轻人爱‘喝’的。”殷晨越目标明确:用现代饮品语言“翻译”地方风物,实现传统资源的商业增值。百合藜麦杏仁冻等产品,正是遵循此道而生。

针对品牌老化与年轻消费群体断层,百年药号“佛慈制药”也开始跨界,2020年创立了佛慈国际商务有限公司,田亚男团队被委以中药“年轻化”重任。

“我们急需一个与年轻人对话的媒介。”经过多方调研考察,田亚男团队的目光锁定“药食同源”茶饮赛道,“慈茶馆”应运而生。

“桑葚喜发水灵感源于归脾汤,卿卿桃花饮融合了四物汤与四君子汤。”研发专员刘宣辰的案头摆放着多本经典药典,她解释说,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经过科学配比与口味改良,化身时尚茶饮,中药智慧找到了现代表达。

老字号以“轻养生”姿态,叩开年轻消费者大门。两家“慈茶馆”在不到一年内积累起会员体系,验证了“老字号+新消费”模式的初步可行。

走进“放哈”茶饮店,方言标语、敦煌大漠、七彩丹霞等西北地标意象无处不在。更惊艳的在于“景观饮品化”——七彩丹霞的绚烂、茶卡盐湖的澄澈都被“装”进了奶茶杯中。

西北茶饮人深知,产品差异易被模仿,唯有注入文化,才能铸就不可复制的品牌灵魂。

“我们卖的不仅是饮品,更是‘舌尖上的丝绸之路’体验。”“放哈”品牌市场总监石亚娟说,他们与兰州马拉松联名的“城市地标杯”,将赛道风景印上杯身,文旅融合的探路之旅也已启程,新茶饮成了游客心中的西北“味觉地标”。

“我们做的不只是茶,更是文化载体。”“兰与茶”联合创始人张士杰笃信,门店空间、产品细节都是讲述西北故事的舞台。佛慈的“慈茶馆”,更是被赋予了“中医药文化普及平台”的重任。

中山铁桥、黄河母亲、黄河水车……西北文化,正成为这些品牌寻求情感共鸣、提升品牌溢价的核心引擎。

破局风味之困

创新之路没有尽头,西北茶饮在经历快速发展后进入了冷静期。

刚刚在深圳参加完茶饮研发者大会的殷晨越说,他不仅接触到了前沿的资讯,还看到了茶饮行业经历快速增长后面临的形势,“饮品文化的积累需要走很长的路,这要求我们深耕物料领域和文化领域,去学习、去创新。”

打小闻着药香长大的田亚男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她清晰记得当初研究生毕业初入职场做中医药国际贸易时,第一次感受到消费者严重老龄化时的吃惊:“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我们这个品牌,甚至不了解中医药文化。”

从最早发现这个问题到探路新茶饮,田亚男团队找到了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慈茶馆是我们寻找到的与年轻人对话的一个媒介。”田亚男说,但传承中医文化、做好新茶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起初探索做中医药香囊到袋泡茶,再到中药提取物饮品,在这个过程中,田亚男与团队圈粉了不少线上、线下受众群体。

“我们想留住这些客户群,光凭线下体验店单纯销售产品无法制造更多品宣话题。”田亚男说,经过反复考量,“慈茶馆”选择了线上线下两条线并行的方式。

市场前景光明,但道路却非坦途。“重口味”市场的调整和教育,被视为最大痛点。

“消费者习惯了高糖、高香精的奶茶,我们的饮品常被评价‘寡淡’。”田亚男目睹过顾客喝剩下一半的奶茶,听到过直白的批评,“心里真难受”。是迎合市场,还是坚守初心?田亚男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深知引导健康消费理念道阻且长。

让田亚男感到欣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慈茶馆有了“铁粉”,建立了自己的会员体系,还有一些会员热情地互动、留言,她也会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发送的茶饮需要改进的信息。她坦言,这都源于兰州人对老字号的认可和情怀,也源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背靠传统药企,是她们创业的底气,也是面对未来市场的勇气。

殷晨越同样面临着研发者与消费者的“认知差”:“我们着眼‘大健康’趋势,但本地消费者目前更重‘即时好喝’。平衡特色、健康与当下主流口感,是我们要直面的考题。”

甜醅子与浆水的发酵风味、道地药材的品质都是重要的标准;保障特色原料稳定供应,也是对标准化、规模化的考验……西北茶饮人无不例外地希望这些西北茶饮走向全国,但让更多消费者接受乃至适应甜醅子、浆水的风味,不得不说是更深层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