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24年,一男子去寺庙上香,发现功德箱上有个二维码,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收款二维

2024年,一男子去寺庙上香,发现功德箱上有个二维码,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收款二维码神不知鬼不觉的贴了上去,陆续将30000元收入囊中,本以为这事天知、地知,结果被帽子叔叔抓获了。 陕西有座百年古刹,红墙金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这座寺庙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山门前总是人头攒动。 2024年夏天,这里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至今还被当地百姓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故事要从一个叫张明的男子说起。三十出头的他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是正儿八经的法学硕士毕业。 在老家村里,他可是出了名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回家探亲,村口的老槐树下总会传来乡亲们的夸赞:"瞧人家老张家的儿子,学问大着呢!" 可谁能想到,这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最近半年却过得不太顺心。 去年年底,他所在的那家律师事务所裁员,他这个刚入职不久的新人首当其冲。 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面试时不是嫌他年纪大,就是嫌他要价高。 渐渐地他开始整日窝在出租屋里打游戏,连窗帘都懒得拉开。 七月中旬的一天,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张明躺在床上刷手机,突然看到母亲发来的消息:"儿啊,妈去庙里给你求了支签,说是时来运转..."他烦躁地关掉对话框,鬼使神差地抓起外套出了门。 寺庙里香烟缭绕,诵经声阵阵。张明站在大雄宝殿外,看着功德箱前排起的长队。 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颤巍巍地塞进百元大钞,有西装革履的商人扫码支付时手机"叮咚"作响。 他的目光死死盯住那个印着莲花图案的收款二维码,一个疯狂的念头在脑海里闪现。 第二天晌午,趁着僧人们午休的空档,张明揣着事先打印好的二维码溜进大殿。 他的手抖得像筛糠,额头上的汗珠吧嗒吧嗒往下掉。撕下原版二维码时,胶水粘得太牢,他不得不掏出钥匙一点点刮。 这动静惊动了殿外扫地的沙弥,他赶紧装作系鞋带,等脚步声远去才敢继续。 最讽刺的是,这个"聪明人"临走前还跪在蒲团上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响头。 殿里的观音菩萨低眉垂目,仿佛在无声地叹息。 回家后的张明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十平米的小屋里来回踱步。手机突然"叮"的一声,他触电般跳起来,屏幕上显示"支付宝到账50元"。 接下来的日子,他的手机成了"功德箱",每天都能收到十几笔转账。有次深夜,一笔888元的"香火钱"到账时,他竟兴奋地在床上打起了滚。 与此同时,寺庙的账房却出了怪事。管账的慧明和尚戴着老花镜,把账本翻得哗哗响。 这个月香客明明比上月多,收入却少了近三成。他以为是电子支付系统出了问题,特意请来技术员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直到某个清晨,住持智空大师在擦拭功德箱时,发现二维码边缘有细微的折痕。 这位修行六十年的老和尚眼神突然变得锐利,他用指甲轻轻一挑,竟然揭起了一层薄薄的贴纸。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满堂僧众都倒吸一口凉气。 派出所里,民警小王看着转账记录直摇头:"这骗子胆子真大,连菩萨的钱都敢骗。"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在张明出租屋搜证时,发现床头柜上摆着本《刑法案例汇编》,书签正好夹在"诈骗罪"那一章。 消息传开后,庙里香客的反应各不相同。常来上香的李奶奶气得直跺脚:"我捐的二百块钱是给菩萨重塑金身的啊!" 而做建材生意的王总却哈哈大笑:"这哥们儿是个人才,可惜用错了地方。" 最逗的是门口卖香烛的老刘,他神秘兮兮地说:"早看出那小子不对劲,上次买香时眼睛老往功德箱上瞟。" 如今这座古刹多了些新规矩:每个功德箱旁都装了带夜视功能的摄像头,二维码换成了带寺庙钢印的特制版。知客僧还会提醒香客:"施主若扫码,请注意核对'慈航普度'的收款方名称。" 至于张明,听说他在看守所里整天捧着《金刚经》研读。 有次律师会见时,他红着眼睛说:"现在才明白,贪来的钱买不到心安。"这话传到智空大师耳中,老和尚捻着佛珠说了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说来也巧,就在张明被带走那天,庙里的千年银杏突然落下一片金黄的叶子,正好飘在功德箱上。 扫地的小沙弥好奇地捡起来看,叶脉竟天然形成个"戒"字。这事后来被香客们越传越神,都说这是菩萨在点化世人。 如今再提起这事,街坊们都说张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庙里的和尚们更愿意相信,这个迷途的年轻人终会明白:人生在世,有些钱能赚,有些钱碰不得。就像大殿楹联上写的:"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