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明抢了!”8月1日,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信源:经视直播——两颗话梅128元 每千克7160元,网友调侃:“明明可以抢,还送两颗话梅”门店回应) 杭州一家商场,两颗话梅,一张128元的购物小票,就这么点燃了整个网络。折算下来每公斤七千多元的价格,让这颗小小的蜜饯一夜之间成了“话梅刺客”。 一时间,网上吵翻了天,有骂的,有挺的,也有看热闹的。这究竟是商家的一次意外翻车,还是当下消费市场的一种必然? 品牌方也很快出来解释。这是1964年创立的香港老字号。他们称,梅子用的是“罗光梅”这种稀有原料,一棵树一年仅结六到八颗合格果子,产量极低。而且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定价才会这么贵。 这套说辞听着滴水不漏,可故事的另一面,却经不起细看。有人翻出史料,说清代所谓的“贡品”罗光梅,年进贡量高达三千公斤,跟品牌方渲染的“极度稀缺”出入不小。 农业专家也点破了“一棵树产六七颗”的数字游戏,指出这很可能只是筛选后留下的极品数量,商家有意无意地混淆了总产量和成品率的概念。更核心的问题是成本。 有业内人士透露了成本结构:原料大概占三成,包装和渠道费用却占了六成多。换句话说,消费者花的大钱,主要是在为包装和店租买单。甚至有检测报告显示,这天价话梅和普通话梅在营养上没什么差别,口感的独特之处,更多也只是糖、盐和添加剂的功劳。 但是话又说回来,其实现在的产品大多说都是花在了包装和其他费用上了。但是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的是性价比和原材料。所以更希望的是花费在这上面。而不是其他琐碎的费用上。 公众的反应也很有意思。社交媒体上,近半数的评论都指向了同一个词:智商税。大家用最朴素的逻辑算账:“这钱都够买半只烤鸭了!”这种不满背后,是一种朴素的公平观,当一个东西的价格远远脱离了它的实际价值,消费的快感就变成了被“收割”的抵触。 当然,约三成的人认为此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监管部门迅速介入,结论是明码标价无问题,虽在法律上站住脚,但舆论风向从价格转向宣传真假。 有律师指出,若品牌方无法证明原料稀有、历史“高贵”,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这也暴露现行法规在原料等级、产地证明等问题上存在监管灰色地带。 更有趣的是,风波过后,这家店里便宜的普通话梅销量反倒涨了四成。原来,天价的“梅王”悄悄成了参照物,让其他产品显得格外亲民。 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也揭开了高端零食市场的冰山一角。有数据显示高端零食的主力军主要是25到35岁的一线城市女性。她们愿意为稀缺性、文化故事甚至社交谈资支付溢价。 这也让很多老字号陷入两难:坚守传统怕被淘汰,走得太高端又怕没人买单。他们在中国内地市场用比香港低一些的客单价,换来了销量的高速增长,也算是一种摸索。 放眼海外,成功例子给出更清晰答案。日本“纪州南高梅”虽贵,但开放工厂、有权威工艺认证且推出平价副线产品,使品牌透明亲切;意大利松露巧克力高价背后是超一半的原料成本及欧盟有机认证。他们的品牌故事建立在坚实物质基础上。 风波总会过去,但这颗昂贵的梅子留下了一个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心里可能需要一把尺子,买东西前不妨问问自己:这东西真有那么稀缺吗?成本到底多少?所谓的“神奇工艺”靠谱吗?我愿意为那个故事付多少钱? 而对于品牌方,更应该明白,营销故事能带来一时的溢价,但如果品质撑不起来,这个价值体系迟早要塌。再动听的故事,终究要用味觉说话。把“天价”变成市场长久尊重的“价值”,靠的不是几句宣传语,而是实实在在的品质、可追溯的源头和有深度的文化输出。 那么,当我们为一件商品买单时,我们买的究竟是商品本身,还是那个附着其上的故事?而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又该由谁来划定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