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Bernal(YouTube 叫 AI Driver)又出了一期对特斯拉 Robotaxi 的测评视频,他连测了 4 天,打了 69 次,单次 4.2 刀总计快花了 300 刀了。对很多投资人和国内车企都有参考价值:
- 再一次,他觉得特斯拉 Robotaxi 模型不是 FSD v14,就是 FSD v13,充其量可以算作 v13+,但绝对不是跨版本的 v14,因为很多体验细节和量产版的 FSD v13 都一样。
- 相比 Waymo、Zoox 等,特斯拉 Robotaxi 的一个大优点在于处理上下车点方面非常出色。简单说不该停的地方别停,即使目的地设在禁止停车的路中间,特斯拉 Robotaxi 也不会停车,而是继续慢慢往前挪,漫游搜索到附近不妨碍交通可以合法停车的位置再停。
一个佐证细节是,因为他是去测评,需要在车内架相机,特斯拉 Robotaxi 总能停在一个对的位置上,这样他可以安心装上或拆掉相机,不会着急焦虑。
这个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是基操,但对于 Robotaxi 来说需要强大的模型语义理解能力和产品工程去构建。
- 当原定导航路线无法通行,Robotaxi 模型会毫不犹豫的直接绕行或转弯,车辆已经完成转弯后,导航的重新规划才会完成。模型总是比导航更快做出判断,提前绕行或转弯。这个特点我去年在 LA 测 FSD v13 时已有端倪,看来特斯拉保留到了 Robotaxi 上。
- 极端恶劣天气下表现稳定,多恶劣呢,John 测试那两天,Austin 正好连续暴雨引发洪水,John 发现 Robotaxi 模型完全可以在暴雨中稳定行驶,包括穿过洪水淹没了地面、根据路缘辨别的道路。
这验证了一件事,即特斯拉为了安全考虑将量产版的 FSD v13 模型边界收得很紧,如暴雨就会提示接管而退出,但其实车辆的软硬件系统足以支持运行,Robotaxi 模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John 尝试测试极端案例:假如乘客睡着了怎么办?到目的地停车后他继续装睡,两分钟后,特斯拉远程呼叫联系了乘客。这表明特斯拉已经提前考虑了这类案例。
有趣的是,副驾的安全员在停车后的两分钟都没说话,是一种接近隐身的状态,他们似乎只对极少数场景下的接管系统负责。
而他们的接管方法也很粗暴,全程右手都握在开门按键上——特斯拉没有对此进行改装,而是依赖一个经典的安全设计——「只要强行开门,辅助驾驶就会退出」来实现接管,及时叫停车辆。
而且 Robotaxi 主驾的门也可以正常打开,和量产车无异。但乘客其实是不可以坐在主驾位上的。
- 他自己也确实在某次测试中睡着了。他醒来后意识到,Robotaxi 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会像网约车司机那样会路怒、喝酒或是情绪受药物的影响,所有的 Robotaxi 都没有情绪,驾驶水平完全一致,让他一个坐别人车很谨慎的人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所以才会睡过去。
- 种种迹象来看,特斯拉 Robotaxi 依然未启用前环视摄像头,因为你会发现突然在前挡风摄像头盲区内,同时也是环视范围内,放一个障碍物,Robotaxi 是无法发现的,会直接撞过去。
如果侧方停车,前后都有车,尽管前方间距足够 Robotaxi 拐出来,但因为不确定前方空间,Robotaxi 会陷入纠结反复打,拐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