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不了也守不住,中国空军在西藏上空,被印度空军足足欺负了40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7年印度刚独立,接手了英国留下的空军资产,什么“吸血鬼”、“猎人式”这些二战老战机统统拿手里,整整五百多架! 虽然不算顶尖,但起码有框架、有系统,飞行员也训练得有模有样,特别适应高原环境。 而中国空军?1949年才刚刚成立,手头飞机不到两百架,还是杂牌和缴获的“拼盘货”。飞行员呢?不是起义过来的就是速成班,根本不成体系。 更别提高原环境的恶劣:稀薄空气,发动机一开机就喘不过气来,飞起来就像举着铁坨子干仗,根本没法跟印度飞机抢空中制高点。 所以40年里,印度空军在西藏高原上横行霸道,基本是“天生老大”,对中国空军的挑衅和“秀肌肉”都成了家常便饭。 你想象一下,一个刚开始连自己的飞机都不够用,飞行员还都是“半吊子”的中国空军,面对印度那边成群结队的战机,这不就是“打不过还得挨揍”的节奏吗? 当然,谁都知道“挨揍”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空军也不是没觉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土法炼钢到自主研发,慢慢把装备从“老古董”换成了性能顶尖的“钢铁猛禽”。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产战机逐渐上台,像歼-7、歼-8,虽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但能在高原扳回一城。 到了21世纪,歼-10、歼-16这样的多用途战机陆续登场,配合先进的雷达和导弹,彻底改变了局面。 不仅如此,中国还大力改善飞行员的训练,从速成班升级成正规化、系统化的飞行员队伍,甚至还有高原模拟训练基地,让飞行员提前适应西藏那种空气稀薄、温差极大的环境。 慢慢地,中国空军在西藏的“攻守”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被“欺负”得连反击都没机会的局面,变成了印度空军也要谨慎应对的“硬骨头”。 要知道,空军的强弱,不光是飞机多、飞得快那么简单,还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工业能力、科技研发、训练水平、战略思想等等。 40年前的中国,那是刚刚起步的样子,经济还在搞三大改造,军工技术基础薄弱,哪能跟已经积累了几十年英国遗产的印度空军比? 但今天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吃不起饭、飞机翅膀抖得像风中的树叶的“毛头小子”了。 如今自主研发的飞机技术、电子战装备、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一点点填补了过去的短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制霸。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装备再先进,训练再到位,没有强大的工业和科技做后盾,空军永远只能是“耍小聪明”的小打小闹。 印度空军当年占据空中优势,除了早期的装备优势,还因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印度的高原适应训练相对更成熟,飞行员更了解“高空作战”的窍门,能更自如地在稀薄空气里玩“空中芭蕾”。 但中国空军的逆袭,是硬拼硬干的结果。不是说一句“科技兴军”就能马上实现,而是几十年持续投入、钻研高原适应技术、不断升级飞机性能的结晶。 而且,这也不是简单的军事实力比拼,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战略部署等多个层面。 有人说,40年时间太长了,怎么会一直被“欺负”?别忘了,那是一场“磨刀霍霍”的持久战。 中国空军在西藏上空被印度“欺负”,恰恰是那个时代综合国力差距的真实写照。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没有先进的研发体系,也没有成熟的训练体系。 印度则利用英国遗留下来的空军框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高原空中作战体系。 这40年,是中国从“硬扛”到“逆袭”的40年,是从被“欺负”到“主宰”天空的40年。
1964年,有关部门赶来哈军工,告知空军工程系主任唐铎少将:“现在给你两个选择,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