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之前完成登月!登月的难点究竟在哪,中国目前还缺什么? 距离2030年越来越近,登月计划从纸面规划走向实际推进,最近的一次试验就让外界看到,中国确实不是喊口号。 新一代登月器“揽月”已经在月面着陆模拟环境中完成了关键测试,不管是落月过程、起飞动作还是系统集成能力,都经过了综合验证。 这种大尺寸、全功能的着陆器不仅能完成运载与停驻,还具备通信、电源和短期居住支持的能力,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是未来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家”。 而要让宇航员安全地穿梭于地月之间,“梦舟”飞船正成为主力候选,这艘飞船和以往的神舟系列不同,它不是为了近地轨道而设计的,而是为了更远的深空。 它能够重复使用、支持更大推力的火箭系统,并能适应更复杂的飞行轨道,这代表着中国在飞船研制理念上的一次跃迁。 关键是,它的逃逸系统试验也已经完成,某种意义上,这艘飞船已经从“模型”走向了“候补”。 装备方面的全面布局也没有被落下,不仅有火箭、飞船、着陆器,还有登月专用航天服、月面车等配套装备陆续进入正样研制阶段。 连发射场的测试系统和运输通道都在重建升级,从这些节奏来看,整个登月体系正在以全链条模式推进,不再是“孤岛式”的单点研发。 回看历史,美国阿波罗计划能成功,不是因为单一的技术领先,而是整个国家体系为它让路。 而现在中国在尝试的是,在不打乱既有航天系统的前提下,去完成一次全新的跨越,这比纯粹“拼速度”的技术竞赛要难得多。 虽然进展看起来迅猛,但真正要落地到月面,没那么轻松,最难的环节其实不是把飞船送上天,而是如何让它稳稳当当地落在月球表面。 地球上可以借助空气减速,有降落伞,有大气层,可到了月球,没有空气,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反推火箭硬控着落,这就要求登月器的姿态必须控制得极其精准,一旦偏差过大,不是翻船就是报废。 问题还不止于此,大部分人没意识到的是,运载能力才是整个登月计划的底层限制,想送人上月球,你得把飞船、登月器、宇航员全都送上地月转移轨道。 可中国现役最强火箭也只能勉强把二十吨级别的货物送到这条轨道上,如果未来登月舱、返回舱再加上各种生命保障设备总重超过这个数,运载系统就必须升级。 这就是为什么要拼命推进长征十号,因为这枚火箭的设计目标是解决运力瓶颈问题。 但现实是,从900吨的长征五号跳到2100吨的长征十号,这不是“再加点燃料”就能解决的事,这牵扯到结构强度、发动机性能、推进剂配置、飞控系统等全方位升级,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与国际一流水平之间的最后一大鸿沟。 即使成功登陆,也别高兴太早,人上了月球以后,月面环境并不友好,高强度辐射、低重力影响、月尘污染,每一样都能对人的身体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如果只是短期停留还好说,但中国想要建永久科研站,那就意味着宇航员可能要在月球生活几个月甚至更久,到那时,不光要解决生存,还要解决恢复。 所以从眼下看,技术路径确实清晰,但每一关都像一座山,翻过去才能走下一步,时间紧、任务重,靠堆人和钱可能暂时能补进度,但想真正拥有“长期登月能力”,还得靠一代又一代技术人的扎根式突破。 登月不是从零起步,中国这十几年的“无人探月”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步都踩得很稳。 尤其是2019年嫦娥四号把探测器稳稳送上月球背面,这在全球也是第一次,这种超远程控制能力和轨道精度,就是登月任务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到了2020年,嫦娥五号又把1731克月壤带回地球,标志着中国已经走通了“去”和“回”的完整闭环。 但不是有技术就能登月,还得看是否能做到“多系统协同”,火箭得准、飞船得稳、地面系统得配合,环节越多,变量越多,好在,中国在空间站建设和货运飞船对接方面已经形成了稳定流程,这对登月工程来说就是经验上的“通用模板”。 特别是在“复杂轨道控制与精准对接”这个环节,中国早已通过多个空间站任务做过验证,这些能力一旦迁移到月球场景,适配性不会低。 另一方面,新装备也在补全这张大图,比如“探索”月球车的登场,它不仅是个代步工具,更像是宇航员在月面环境中的辅助工作平台。 而现在中国一步步构建自己的探月闭环,每个新设备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被嵌入整体框架内协同运作,这才是决定一国登月可持续性的底气所在。 如果未来真要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宇航员得在上面生活几个月,甚至更久,从食物到淡水,从辐射防护到心理调节,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深度系统解决。 而这些都不是在月球上临时处理的,而是在现在就要开始储备与演练的,从这个角度看,2030年的那次“第一次”,只是整盘大棋的开局。
看了我国的登月计划,越觉得美国当年的阿波罗登月是假的!阿波罗项目花了美国这么多
【22评论】【3点赞】
大梅沙湾
到时机器狗,机器人都将登月,人可以坐上机器狗跑步,机器狗肯定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