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令人没想到的是,女孩上岸后,却郑重严肃的对他说:“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后,立刻就嫁给你!” 李文忠出生在1951年,北京一个工薪家庭,从小就接受基础教育,1971年他20岁时,作为知青去了陕西延安地区的偏僻村庄。那时候知青下乡是常见事,他被分配到黄土高原上的小村,主要干农活,比如耕地、放牧和修渠。村里条件苦,住窑洞,吃粗粮,他适应得还行,很快就和当地人混熟了。闲下来,他用带来的书教村里的孩子识字算数,这让他在村中有点小名气。女孩刘俊霞比他小10岁,1961年生,本村农家孩子,父母都是农民,她从小帮家里干零活,上过几年村小学,识字不多,但人聪明。知青来村后,她对这些城里人挺好奇,常留意他们的日常。 李文忠在村里待了几年,参与了不少集体劳动,比如一次村里修水渠,他和大家一起扛沙袋堵水口,双手磨出茧子。刘俊霞那时也开始帮家里纺线或捡柴,偶尔听李文忠教课,就坐在后排认真学。两人最初接触不多,就限于村中日常活动。他教书时,她抄生字,这让她对学习有点兴趣。陕北农村那时教育资源少,孩子多靠自学或知青帮忙。刘俊霞家庭普通,父母忙地里活,她就负责家务,但她不偷懒,干活麻利。知青生活让李文忠见识了农村艰辛,他没抱怨,踏实干事,这也影响了村里一些年轻人。 1972年夏末,陕北村子旁河水上涨,李文忠从田间回来听到呼救,就跳水救了刘俊霞。她上岸后说了那句让人意外的话,村民听了都笑,但李文忠没当真,只拍拍她肩膀走了。刘俊霞那时11岁,小孩话说出口,就这么定下了。围观的村民议论一阵,也就散了。这事在村里传开,有人觉得是小孩胡闹,有人说救命恩得报。但李文忠继续他的知青日子,没多想。刘俊霞从那后,总找机会接近他,比如在地头递水或送东西,他以为是感激,就收下了。几年里,她没放弃,打听他喜欢啥书啥饭,开始认真学东西,不再只玩闹。村里人闲话多,她不理,专注自己的事。 李文忠没注意到这些变化,他忙着劳作和教书。陕北夏天尘土大,冬天冷,他坚持下来。刘俊霞学习进步快,父母虽不解,但没拦她。她用功读书,目标明确。这段日子让她从小孩变成少女,变化大。李文忠偶尔见她帮忙,就点头认可。村中生活单调,这事成了小插曲,但对刘俊霞是转折。她开始规划未来,靠努力拉近距离。知青时代,许多人返城梦碎,但李文忠等到了机会。1977年,他收到通知,收拾行李告别村人。刘俊霞站在人群中,他嘱咐她好好学,她点头没多说。这分离让她更下定决心。 回城后,李文忠进工厂上班,干技术活。1977年高考恢复,他辞职复习,凭之前基础考上北京大学。那时他27岁,人生新阶段。刘俊霞也没闲着,她努力考学,也进了同一大学,成为新生。开学那天,她出现在他面前,两人认出对方。他惊讶,她平静。这巧合不是运气,是她多年追逐的结果。大学里,他们先是偶遇,在教室食堂碰面,后来一起自习用餐。周日去展览或听报告,生活渐渐同步。她保持关注,他慢慢接受。一次活动,她陈述当年事已成真,不求急答。他想了想,两人开始正式交往。 大学几年,他们没急于推进,就这么自然相处。毕业后结婚,生了孩子。孩子上学后,听父母讲起这事,明白坚持重要。李文忠后来在教育领域工作,刘俊霞也稳定下来。他们的故事源于1972年那救人,却靠实际行动延续。陕北知青往事多,这段突出在承诺守候上。生活里,许多事起于意外,但结果靠人努力。村中那河边一幕,成了他们命运起点。多年后,回想起来,它教人承诺不是空话,得用行动兑现。
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儿子要出来争房子,二儿子从来不露面了,因为老二根本不缺这2
【1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