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赤峰1供销社大门被撬,丢失大宗财物。警方侦查8天,一无所获。有位民警一拍脑门:“怎么把他忘了!快去请!”谁料,请来1位大字不识的老人,只用1天就破了案。 马玉林出生在1906年的内蒙古赤峰市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那时候生活苦,土地干巴巴的,家里人靠放牧勉强过日子。他从11岁开始给人放羊,羊群在山坡上走,他总盯着地上的蹄印看,慢慢学会从印痕分辨每只羊的特征。要是羊丢了,他顺着痕迹找,总能带回来。这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日复一日练出来的。他不光看羊,还研究牛马驴的蹄印,村里人丢牲口都找他帮忙,他一找一个准,渐渐在周边出了名。成年后,他继续干放牧活,但技能扩展到人脚印,能从步幅和深浅判断人的年纪身高甚至走路习惯。 1959年,53岁的他被赤峰公安局请去干足迹追踪的活,尽管不识字,他靠实际经验参与破案,带出不少徒弟。他的事迹在当地公安系统传开,多次被评为先进,内蒙古公安厅给他“追踪能手”的称号。这人没上过学,却用一辈子积累的土办法,帮了公安大忙,证明了民间智慧的价值。 那年11月,赤峰巴林左旗一个供销社丢了大笔东西,包括1400元现金、一支气枪、一台收音机、火药和粮票。在70年代初,这些可不是小数目,现金顶工人好几个月工资,粮票直接管吃饭,供销社又是村里唯一买东西的地方,丢了影响一大片人。民警查了八天,现场脚印乱七八糟,分不清头绪。想起马玉林后,请他来,他67岁了,带徒弟苗春青去看现场。他仔细查脚印,从墙根一个圆印判断出气枪托的痕迹,又从墙头推测嫌疑人穿棉鞋翻墙逃跑。 第二天,他顺着脚印追八里路,到山包时印没了,他绕圈判断继续过山,果然在湿土上又找到。进钱龙须村后,脚印混了,他从印痕估出嫌疑人23岁、一米六二高、右脚瘸。村里召集几个人,他捡火柴盒比字迹,又看走姿,锁定王家兄弟。老二字迹对上,老大走路露瘸腿,搜家找出赃物,老大认罪。整个案子他只用一天多破了,靠的就是多年看印的功夫。 马玉林这辈子没啥文化,但他的技能在刑侦里派上大用场。破案后,他继续在公安局干活,参与更多盗窃和丢失案的追踪,教徒弟怎么测量步距和印深。他的方法简单实用,影响了周边公安工作,有时外地来请他帮忙,他总去实地看。晚年身体不行了,多种病缠身,住院治病,出院后还坚持干活,直到走不动了才停。 1981年1月,他75岁去世,留下的事迹被写成报告文学,像《神眼马玉林》,记录他那些追踪过程。他的徒弟把技能传下去,在现代刑侦里还有用。这故事告诉人,生活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管用,普通人也能干出不普通的事。 案破后,马玉林没停下脚步,继续帮公安局追踪脚印。他带徒弟去现场,教他们从印痕看人的特征,几年里破了不少案子。他的名声传开,周边地区有类似案子常请他去。身体弱了后,他住院治病,但出院就又上阵,坚持到完全不行才退休。他的离世让同事感慨,事迹被整理成书,影响后辈。这人用实际行动证明,民间高手在公安工作里的作用不可小觑。
1973年,赤峰1供销社大门被撬,丢失大宗财物。警方侦查8天,一无所获。有位民警
文山聊武器
2025-08-21 18:32: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