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底苏联解体引发的经济崩溃让乌克兰军工企业陷入困境,据中国外交部2015年解密档案显示,当时有217名乌克兰航空航天专家选择来华工作,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的设计师瓦列里·巴比奇是其中之一,这座曾建造“瓦良格”号航母的船厂,在1992年已经3个月发不出工资。 苏联解体给乌克兰带来的,并非自由和繁荣,而是一场毫无准备的剧变。 这个新生的国家虽然继承了超过3600家军工企业和庞大的核武库,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却迅速陷入瘫痪。 黑海造船厂,曾是苏联航母制造的核心单位,却在1992年就因财政枯竭拖欠工资三个月,大量技术骨干流失,甚至不得不靠变卖舰船零件维持运转。 瓦良格号航母尚未完工,却已成厂区中无人问津的庞然大物。1994年,乌克兰在西方压力下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宣布销毁战略核武器,并逐步关闭80%军工企业。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70万名军工从业者失业,科研人员的月薪从150美元骤降至20美元,不少人甚至靠打零工或写书谋生。瓦列里·巴比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资深舰船设计师,他一度靠出版有关苏联航母技术的专著维持生活,但始终未曾离开船舶设计的梦想。他知道,知识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责任。 而在东方的中国,另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阶段,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中国决心走出一条“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1992年,一项名为“双引工程”的人才战略悄然启动,专门面向独联体国家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语言适应……中国政府为这些“洋专家”提供了尽可能优越的条件。 据2015年中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披露,在1991年至1994年之间,共有217名乌克兰航空航天专家选择来华工作。 他们之中,有发动机设计师、雷达专家,也有像巴比奇这样曾参与航母设计的船舶工程师。他们的到来,正好填补了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短板。 1999年,中国通过中间公司从乌克兰购得完成度仅为68%的“瓦良格”号航母,彼时这艘巨舰已经被拆除了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只剩下空壳。 西方媒体对此冷嘲热讽,称“中国买了一堆废铁”。但在中国军工界内部,早已悄然启动了对这艘航母的“复活计划”。 2005年左右,瓦列里·巴比奇带领200多名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大连。他们手中不仅带着“瓦良格”号的原始图纸,更带来了苏联几十年在航母建造方面积累的技术经验。 他们与中国工程师日夜奋战,解决了滑跃甲板设计、舰体结构应力分布、电磁兼容性等一系列关键难题,甚至重新制定了部分设备的安装规范。 那段时间,大连工厂昼夜灯火通明。曾有工人回忆,冬夜里,乌克兰专家站在甲板上用粉笔标记线路,肩膀和脚底都磨出了血泡,却没有一句怨言。 瓦列里·巴比奇说:“这艘船,不该沉没在历史的尘埃里。”2012年9月25日,改装后的“瓦良格”号作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入列。 在那一刻,瓦列里·巴比奇站在观礼台上,眼中满是泪水。他知道,这不仅是中国的突破,也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圆满句号。 事实上,巴比奇的贡献远不止航母一项。随着中乌技术合作的深入,乌克兰专家的身影遍布中国各大军工单位。 沈阳飞机制造厂、上海船舶研究所、西安发动机研究中心,他们将苏联遗留下来的技术“种子”一一播下,并在中国的土壤中开花结果。 乌克兰制造的UGT-25000燃气轮机在中国实现国产化并用于055型驱逐舰;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其滑跃起飞技术参考了苏联苏-33战机。 安-124和安-225大型运输机的设计理念被融入运-20的研制中。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乌克兰专家的智慧和汗水。 可是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中国曾试图引进图-160战略轰炸机,但因美俄联合施压,乌克兰不得不将其交还俄罗斯或销毁。 2017年,中国对马达西奇的收购也因美国干涉最终失败,而2025年的俄乌战火更彻底摧毁了这家曾经的航空发动机巨头。历史的风向,始终在变。 瓦列里·巴比奇晚年定居中国,他曾在采访中说:“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如何让它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他的这句话,正是中国军工发展的缩影。 从“辽宁舰”到“山东舰”、“福建舰”,再到自主研发的轰-20,中国已逐步摆脱技术依赖,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信息来源: 《他建议向中国“回购辽宁舰”》——环球时报
媒体8月19日报道,要求中国海外港口控股公司(COPHC)对瓜达尔港追加投资,并
【4评论】【1点赞】